哲学理论。本书在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中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作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深陷于主客体二元论的错误之中,并割裂了时间。在本书中,拉图尔独具匠心地开创出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现代”立场,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连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和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分裂,并试图通过组建拟客体,重构作者所谓的“现代制度”。本书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对当代科学哲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
本书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一主题,把马克思哲学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这一宏大背景中,从理论与文本、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这三个维度展开了对马克思哲学的新解读。本书首次明确提出并深入论证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并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成果重新阐释已经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忽视、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未充分展开,同时又契
罗伯特·凯根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在我们追寻社会意义与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意义”具有相当宽泛的内涵,包括我们对他人、自己与关系的认识,包括我们的经历、当下与未来的预期,这也需要我们做出决断与取舍。 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我们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我们需要有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来维系内在世界与外在关系之间的平衡,但我们由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发展阶段时,也会出现失衡的状态,这也是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动态失衡的过程中,我们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同伴团体等,我们
《时间概念》是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一本小书,它由两个文本组成,其一是海德格尔作于1924年的论著《时间概念》,其二是1924年7月25日在马堡神学家协会上的同名演讲,它们被认为是《存在与时间》的初稿。海德格尔意识到一个由技术决定的新文明和新生活世界的到来,它们有别于以线性时间观为基础的传统自然人类文明,需要一种新的生命经验,尤其需要一种新的时间经验。海德格尔反对了传统的时间概念,即所谓自然时间或当前时间,并开启了对此在在世的将来时间的理解,以及对存在与历史性的追问。
本书是两岸学术界关于韩国儒学研究的重要论著。主要是围绕著艮斋一系脉络上溯而开展,在韩国朝鲜朝儒学的分系中,分有东人与西人,东人为岭南学派或称退溪学派,西人为畿湖学派或称栗谷学派。由学脉来探讨艮斋为何会经常与李震相、李华西、奇芦沙等人论辩。若以朱子学为标准,栗谷的“气发理乘一途”,较能合于朱子的太极之为无为,而气是所乘之机的说法;至于退溪的理发、理到说,相较上则远于朱子。而艮斋的“心具理”“性师心弟”等主张,亦较华西、寒洲的“心即理”说来得准确,而合于朱子。
该书共九章,系统地疏理了泰州学案序的内在逻辑,考察了泰州学派的历时特点,全面分析了泰州学派盟主及主要成员的思想内涵以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本书认为,王艮倡学立派的目的在于将儒学从经生的书斋中解放出来,以闾阎百姓易晓的形式,使儒家思想成为百姓自我陶冶精神、成德修为的内在动力。王艮将原本为经生文士所独擅,变而为人人共明共成之学。泰州学派(尤其是前期)主要以庶民为论学对象,决定了其论学的方法多为随机指点,即事明道。泰州学派回到儒学的立教之本,以敦化民俗,启导民众心性自觉,实现自我成德之
《U型思考:本质思考力决定科技与商业未来》分析为什么要学习U型思考;进而描述了U型思考是什么;接下来重点阐述了如何运用U型思考,为读者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步骤与方法,帮助读者切实掌握U型思考方法;之后分享了多个U型思考用于企业发展、个人成长的实战案例,鼓励读者用好U型思考,创作出自己的杰作。 《U型思考:本质思考力决定科技与商业未来》适合企业家、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阅读,适合从事战略、市场、销售、产品、研发、运营、人力等工作的人员阅读,也适合渴望获得职业生涯突破的人士阅读。
本书致力于帮助读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融会贯通了10年来的问题解决研究所得与3万余个真实案例处理经验。重新定义了“问题”的概念,揭示了问题反复出现的真相。 本书以“KSME问题解决7步法”和30余个工具为明线,以解决问题所需的7个思维、7个理念、4种能力为暗线,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揭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普遍规律与具体方法。 这套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法,适用于个人成长、工作管理、家庭建设等方方面面,能有效助力组织应对人才培养、沟通协调、高质量执行等挑战,陪伴个人应对职业压力、家庭关系、儿童教育等挑
《行为与因果——寂护、莲花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以印度论师寂护的《摄真实论》业因业果品及其弟子莲花戒之注疏为主要依托文本,对其展开中文翻译、文本解读和哲学分析工作,并引述印度六派哲学对佛教业说的批评,以最大可能呈现出印度六派哲学与佛教哲学论辩的历史图景。全书对于《摄真实论(疏)》这一关键文本的学理阐释,旨在揭示寂护业论思想在佛教整体业论思想脉络中的价值,并尝试通过对个体统一性和因果律的讨论,使古典哲学的资源参与到当代哲学的讨论中,于国内印度哲学和东方文明研究领域具有
本书针对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场景和问题,介绍应对的法则和解决方案,帮助读者避开成长陷阱,提升个体价值,实现有效成长。 全书共7章,介绍了28个成长法则,主要内容包括与低开高走相关的弹簧法则、逆风法则、次序法则和积木法则;与正确选择相关的闭环法则、生态法则、后发法则和聚集法则;与竞争取胜相关的错位法则、破局法则、三段法则和复合法则;与规避风险相关的不赌法则、独立法则、准绳法则和不输法则;与逆境翻盘相关的牛顿法则、信念法则、退路法则和边际法则;与势能积累相关的直线法则、延伸法则、淘金法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