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 说明何谓禅生活, 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 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 放开一切执著, 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 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 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唯识学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邃的心理、认识与逻辑方面的理论内涵,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经唐朝玄奘的系统重译与窥基等人的大量撰述后发展到高峰。本书对唯识学的八识、种子、量论、三自性、修道次第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理论范畴。为了便于讲习,本书做了一定的调整,编取了八识、种子、量论、三自性、止观、转依六大范畴进行了介绍和阐释,为初入门者提供了帮助。
本书在比对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敦煌道教文献的形态及复原、道教文献文本生成演变方式、佛教道教关系、道教仪式文范的发展及结构、道教文献语言文字研究等方面做了探讨。另外,本书还对前人所做的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目録做了补充和匡正。
脑科学与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拖延天性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已经写入人类的基因密码。在人类进化所处的环境中,人们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要进食,有动力就要劳作。进入纷繁的现代社会,再用这种即时反应思维去处理长远的问题和机会,拖延就成了必然会产生的副产品。毕竟,人类倾向于冲动而非理智,有趋乐避苦、渴望及时享乐的天性。无论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影响,我们都不能对拖延听之任之,被它诱发的焦虑情绪、懒散低效、无序混乱所裹挟。《绝不拖延:战胜焦虑、懒惰与混乱的心理学》从剖析拖延现象入手,揭示出拖延的深
你是否在工作压力下无所适从? 你是否感觉被生活折磨地身心俱疲? 你是否渴望放松点,可根本停不下来? 你是否一有点风吹草动,就寝食难安? 你是否很难允许自己放松享受片刻? 当今的人们普遍处在紧绷的状态下,活得越来越内卷,越来越不安,就像一个个紧绷的皮筋,不敢放松也不会放松。久而久之,身心问题就都出现了。 想要生活得更舒服,就要提升松驰感。拥有松驰感的人,才能生活得游刃有余。 本书作者范俊娟结合多年的咨询经验和心理学知识储备,教我们停下来思考自己过度内耗和焦虑的身心状态,并分析出现这种
本书是罗兰在十多年的仪态训练生涯中,接触过很多的女性。作者写作此书的初心是为了让更多女性有成长的机会, 以帮助她们汲取成长的智慧, 让她们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使女性既有智慧经营家庭和影响孩子, 也有勇气去追寻家庭以外更广阔的世界。本书分为三个章节, 包括智慧成长、幸福修炼与生命意义, 共计一百五十余篇文章, 其中涉及婚姻、生活、工作、育儿等方面, 侧重于解决女性心灵方面的问题, 并指出女性可以获得成长收获幸福的多种途径。
本书选自《辨喜全集》第二卷中的《实际的吠檀多和其他演讲》一书,以及第一卷和第三卷中的部分章节。“吠檀多”一词的本意是“吠陀的终结”,是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中的一派,它包含与世界和人有关的一系列最为根本性的问题,如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解脱、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人的本性是什么等。提到哲学,总是会让人产生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的感觉,辨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问题,并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让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理论能融入大家的实际生活中。因此,本卷可以说是辨喜整个思想体系的纲领和导论,也是理解博大精深的印度
该书为古籍整理、翻译、注释类著作。劝善书《明心宝鉴》由明代范立本编写,和《增广贤文》《菜根谈》内容近似。书中分为继善、天理、顺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劝学、训子、省心、立教、治政、治家、安义、遵礼、存信、言语、交友、妇行等二十篇,广泛吸收儒、释、道各家学说,辑录的内容或出自经典文献,或来自民间俗语,几乎涵盖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有关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精粹论述。该书问世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国内和朝鲜、韩国都曾将其作为启蒙教育的文化读本和道德修养读本。2007年和20
全书分为理论篇和经验篇两个部分。理论篇力图阐明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道德体系和道德生活基本规范的主要路径。经验篇力图从中西方历史上的主流价值观实现社会伦理认同的经验和教训中,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伦理认同获得启示和滋养。本书从核心价值观实现伦理认同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回答了核心价值观如何转化为社会道德体系,进而如何转化为个人的信念、品质和行为准则的问题。
自我欺骗会对我们、我们的社群、我们的地球造成难以计数的伤害。但既然如此,为何自我欺骗现象又普遍存在?尚卡尔·韦丹塔姆和比尔·梅斯勒在本书中指出,虽然看起来矛盾,但自我欺骗有时也在我们追求成功和幸福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独具匠心,强调人性中妄想或自我欺骗的独特意义,生动叙述了为什么我们告诉自己的谎言支撑着我们与朋友、恋人和同事的日常互动,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活得更久,为什么有些情侣恩爱有加,而另一些则不然,为什么有些民族或国家团结一致,而另一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