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C. 卡冈教授是苏联著名美学家,本书是作者颇具影响力的著作《美学史讲义》之第四卷。本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苏联、东欧、欧美各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现状。本书对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德国产生,到20世纪70年代本书问世前夕,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全部发展过程作了概括的分析与介绍,涉及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奥地利、西德、东德、苏联、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捷克、罗马尼亚等欧美十几个国家。本书内容简明扼要、线索清晰、材料
本书收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21世纪中国美学:抵抗“散文化”》《生命美学:崛起的美学新学派》《论美食普遍快感的对象》《论当代审美文化向功利性的回归》《关于义利关系的哲学思考》等文章。
本书是一本关于宋代士大夫生活美学的作品。作者在大量文集、诗词和图像等资料的基础上, 围绕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 通过对欧阳修、郑毅夫、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陆游、杨万里等人的文学书写, 以文化随笔的方式来介绍宋代士大夫生活美学的各个层面, 勾画了他们的家庭生活、休闲娱乐等。他们身上那些真实的风雅生活, 不断丰富着我们对历史与文明的想象。该书通过诗词史料探索宋代士大夫的生活史, 也是该书的重要特点, 即通过他们的诗词来对其“闲适生活”进行精描细画, 努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2007年以来,东南大学伦理学团队协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北京大学等多个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以“道德发展高端智库”和“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多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为依托。进行了关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三轮国家调查(2007年、2013年、2017年)与四轮江苏调查(2007年、2013年、2016年、2017年)。通过十多年持续跟踪调查,建立了《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东大伦理”团队先后组织全国学界100多名学者对《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
面对充斥在大大小小屏幕里的各式各样的灾难,人们或是如路人般冷漠旁观,无动于衷;或是如身临其境般感同身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对他者之痛的观看如何转化成社会团结,既是人道主义的立身之本,也是其问题所在。 在《旁观者:观看他者之痛如何转化为社会团结》一书中,作者认为,现在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和实践虽然不再把受灾的群众表现为被动的绝对的他者,但是却把救灾转化成公众追求时尚和快感的游戏、慈善组织自我品牌的营销、明星的秀场和集体心理治疗。灾难没有成为真正联结第三世界国家和西方国家的集
作者以简单、朴实的语言阐述了个人当责的实用而有力的法则,你可以将这些法则运用到你的家庭、学校、社区和志愿者团体中。这本书将帮助你改善家庭关系,增进友谊,激励孩子,增加工作价值,改善健康和经济状况,或者实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书中还描述了大量克服诸多困难的感人故事,包括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波兰英雄艾琳娜·森德勒和平凡大众的故事。通过承诺实现自己的目标及为个人业绩负责,你同样可以掌控你的成功。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个人当责力量的书,还指出了任何事情获得成功的源泉。本书探讨的不是虚幻的超级英雄的力量,而是真实
主编李瑜青,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与当代其他启蒙思想家一起,汇成一股强大的反映时代特点的思想巨流。歌德曾说:狄德罗就是狄德罗,他是无与伦比的。“狄德罗一生笔墨生涯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其文章语言优美、流畅,有很强的可读性。我们选编的这本《狄德罗经典文存》,是从他的全部著作中精选译出的,偏重于狄德罗就艺术、美学、人生观等方面的论述和思考。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Tsinghua Studies in Western Philosophy)》以辑刊的形式每年出版两辑(每年6月底出版夏季号、12月底出版冬季号),每辑25万字,接受海内外学者在西方哲学各个学科领域内的历史性或系统性研究的或以中西哲学会通为主题的高质量专题学术论文(10000-15000字,编辑许可的个别情况无篇幅限制)、学术评论、学术综述和专业书评(均不超过10000字)。论文以中文论文为主,也兼收海外华人学者和外籍学者的英文论文。刊物将在学术规范,论文格式,评
主编李瑜青,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休谟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对西方近现代理论从不同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怀疑论曾把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促使康德开创了德国的哲学革命。现代的实证主义以及第二代的马赫主义、第三代的逻辑实证主义都把休谟看作他们的宗师。实用主义也认为休谟学说是它的重要理论来源。我们选编的这本《休谟经典文存》,是从休谟的全部著作中精选译出的,偏重于休谟就人生、艺术、道德、认知方法、经济等方面的论述和思考。
主编李瑜青,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根据康德本人的提法,他的哲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批判时期,构成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部大作陆续问世,康德的学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在世时,德国的许多高校就专门开设了介绍和研究其学说的大学课程。康德的学术生涯受到过封建当局和宗教势力的多次干扰,有时他也不得不作出让步。在18世纪90年代以后,康德出版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康德一生是以教师为职业的哲学家,生活极有规律,这保证了他的学术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