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深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之书。从玉器、香熏、紫砂、刀剑、文房等器物制作的匠心和蕴含在器物之中的人文精神入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匠心与敬畏、与敬业、与管理、与文明、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既是收藏之书, 从中得以窥见承载在器物之上的文化与文明; 又倡导了文化管理, 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文化管理的影响; 还是一本职场人的工作指南, 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引领。从器物入手, 另辟蹊径, 还原一条被忽视的中国文化理论主线。
本书系统分析了转型期公众道德需求的产生机理,包括社会基础、复杂特性、促生因素等方面,细致剖析了在公众道德需求压力之下由于司法能力不足、制度不够完善所导致的司法困境,从理念、模式、方法、叙事、沟通等诸方面设计了司法活动应对公众道德需求的具体路径,对于在司法实务中疑难案件的解决,对个案正义的实现,以及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本书是美学与艺术类的研究文集,全书共分若干个部分,分别为美学前沿、中国美学、西方美学、艺术设计美学、表演艺术美学、艺术评论、图书评论等。全书涉及如下问题:(1)学界翘楚对于美学与艺术基本问题的最新思考。如新实践美学的生活美学建构问题对当今美学问题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提出了美学发展的新的方向与理论。(2)艺术理论的前沿动态、交叉学科的理论建设等。如设计美学视野下的城市发展、符号美学在城市形象中的应用等。(3)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如海德格尔身体美学对当今时尚理论的影响等。
本书共有7章加序论。序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阐释。第一章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萌芽与诞生,1837-1844年,论述了从诗人到理论家,到《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第二章为审美思想的哲学基石,1845-1848年,论述了新的意识形态体系、社会革命与文艺批判。第三章为政治与经济时代,1848-1864年,论述了对金克尔、拉萨尔、福格特的批判。第四章走向巴黎公社,1864-1871年,论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等。第五章为理论建设十年,1871-1883年,对杜林的批判,还
本书分上下编。上编为列宁的美学思想, 下编为其他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上编论述了列宁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 列宁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列宁继承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贡献。下编其他美学家的美学思想, 论述了斯大林、高尔基、沃罗夫斯基、卢那察尔斯基的美学思想, 分别从他们美学思想的内容、方法论等方面做了阐述。斯大林的语言性质的辩证法; 高尔基与无产阶级斗争; 沃罗夫斯基文学的政治与审美意识形态; 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革命等。
本书研究了20世纪中下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全书共五章内容。第一章分析了20世纪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背景, 论述了葛兰西的哲学思想, 以及卢卡奇的早期哲学思想。第二章论述了卢卡奇的美学思想, 从审美反映、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等展开论述。第三章论述了20世纪德国、法国、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第四章论述了杰姆逊与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第五章论述了后现代主义问题, 从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与困惑、东西方的对比等方面展开论述。
本书以恬静的笔触, 和读者分享每日生活的小确幸, 从每天的生活、工作、衣着, 到如何与自己相处等各个方面出发, 传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人的判断并不总是正确的。本书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人有两套思维系统,直觉判断和理性判断,但是人的判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次,人并非天生就可以进行判断,判断与人自我意识的出现有很大的关系。此外,判断与人格和记忆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后,本书强调了道德判断的特殊之处,并讲解了影响道德判断的因素。
《一本小小的逻辑书》从最简单、最生活化的问题入手,让我们了解逻辑学原理,认识逻辑规律,脱离日常思维的浅薄和粗糙,不断地洞穿思维对象的深层和本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引导我们养成批判性思维,识别语言陷阱,在听到或看到一个观点和意见时追问一句:这件事是不是真的?有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它是真的?让我们借助清晰的思考,理性的分析,识别出语言陷阱,拆穿谎言、辨识谬误,发现事情的真相。
本书在法国出版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三位作者作为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高潜能”人群的研究。本书就是基于他们的研究成果。三位作者在本书中深入解读了"嗜思认知者”的认知方式,他们通常被认为是"早慧的”"有天赋的”。作者怀着深切的关怀,对他们的优势与劣势做了透彻的分析,通过形象的类比,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他们,也为他们提出了自我优化的方案。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自己或身边有此类特征的人,让高潜能人群得以在了解自己(或者被了解)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回避劣势。当前,对于这类"超级认知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