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叙事》是《活的隐喻》的姊妹篇,它们被学界看作一个整体。两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来源于同一种语义革新的核心现象。就隐喻而言,语义革新在于一种新的恰当语义通过一种不恰当的意义赋予产生:“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就叙事而言,语义更新在于创造另外一种综合工作,即创造一种情节:目的、原因、机遇以情节的方式被融合进一个完整行动的时间统一体中。正是这种异质综合类似于隐喻。亚里士多德说“好的隐喻便是理解相似性”。因此无论是隐喻的问题,还是情节的问题,解释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行动的
本书是本书是福斯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福斯特另一本书《正义的语境》的进一步延伸与补充。在本书中福斯特讨论了在社会政治情境中的各个方面,甚至超越国界,正义最终涉及一个规范性核心:人的基本辩护权利。福斯特认为,自古以来,哲学以多种方式给人下定义,从人是理性的动物,到人是有限且有缺陷的存在者,这些定义都在凸显人是作为辩护性动物这一形象,因此,如果想理解人的实践,我们就必须把他们设想成与各种辩护紧密相连的实践。无论我们想什么或做什么,我们把理由的要求置于自身(和他人),不管这种要求是明确提出的,还
本书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文本解读的根本路径, 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进行解读, 以期在时间坐标的维度上, 真实再现马克思自身思想成长发展的历程。以1845年马克思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被恩格斯称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为标志, 并因此为基本界线, 将1845年之前马克思的思想成长历程称为早期思想的探索。本书的核心思想是: 以文本解读为根本, 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精神的理解, 试图打破并挣脱前苏东教科书的意识形态框架和体系, 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有代表性
《执中致德中庸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是中华传统中文化研究丛书所列书目。全书以中庸价值观念的起源与形成为线索,在厘清秦汉宋明清等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考察中庸思想的价值本体论、价值选择的方法论、价值理想的实现论和境界论等四个方面;探讨各个历史时期中庸观念的演变过程及差异,以及儒家哲人对中庸价值观念的不同理解,从而对儒家中庸观念进行梳理,着重阐释得天为性执两用中达德至诚天人合一等概念,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庸的价值意蕴。
本书超越道学与变法两种研究范式,直面千年以来颇有争议的司马光哲学文本,以中和范畴为统领对司马光哲学思想进行了整体重构与新的诠释。通过对北宋儒学发展多元路径的考察,发掘出司马光崇尚荀扬的独特为学进路。作者基于儒家内圣与外王之道的理论贯通和中和哲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发掘出司马光以《潜虚》为纲,以气为基点,以中和贯穿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建构特点,复现了司马光的思想图景,揭示其气体中和天人衡中以中为念王霸并行等理论追求。
对于奥古斯丁早期意志哲学的演进,国际学界大致有两种解释路径,即以彼得布朗为代表的革命论和以卡罗尔哈里森为代表的连续论。通过细致爬梳奥古斯丁的早期著作,本书试图提出变革论的解释路径,并为奥古斯丁的自我评断进行辩护。通过检审意志概念的发源史,论述其与神义论的关系,本书认为,在4世纪90年代中期密集注释《罗马书》的过程中,奥古斯丁逐步深化自己的意志哲学,使之与恩典概念经历复杂的关系摇摆,但最终承认上帝的恩典占了上风。与此同时,不同于使徒保罗刚强的良心,奥古斯丁在其意志哲学的演进中实际肇始了一种受
《皮浪学说概要》(PH)分三卷,第一卷(PH 1)是怀疑论的基本纲要,涉及怀疑论的概念、缘起、论述、标准、目的,论式,表述以及怀疑论同相近哲学的区别,第二卷(PH 2)是对逻辑学问题的反驳,第三卷(PH 3)是对物理学和伦理学问题的反驳。
《皮浪学说概要》中文译本,除了收入恩披里柯的版本之外,还收录了希腊罗马时期的三个论皮浪哲学的短篇,分别是: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皮浪与提蒙思想评传》、甫修斯的《埃奈西德<皮浪派的论证>》和尤西比乌斯的《亚里士多克勒<反皮浪怀疑派>》。
德性与幸福是伦理学中的经典问题,同时也是古典时期西方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始于苏格拉底对人应该如何生活的追问。苏格拉底之后,不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亚氏之后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家、神学家,都试图给出解答,这一问题因此成为理解西方伦理精神和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其范围已不再限于伦理学,而是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共同关注。这一问题因其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也成为每个人的关切。《道德与美好生活》第一部分阐释道德的意义,它对
《什么是洞见》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对话实录系列第一辑。本书辑选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主题,汇聚国内外一流学者,以对话争鸣的方式生动呈现哲学与认知科学这一交叉领域的前沿动态,旨在探幽人类认知和心智的本质,并在人文层面对认知科学的前沿发展加以反思。全书以六场圆桌对话为主体,主题分别为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理解什么是洞见无知与偏见主体性建构记忆。此外还附有三个主题报告,分别为不可预测的心灵视觉和艺术中光的哲学原理艺术为什么看起来像艺术。
本书集录北宋至民国初年凡九百余年间之高僧事迹。全书内容包括译经篇、义解篇、习禅篇、明律篇、护法篇、灵感篇、遗身篇、净读篇、兴福篇、杂识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