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思想史著作性经验史的第一卷。它扩展了福柯在《知识考古学》和《规训与惩罚》的研究。在本书中,米歇尔·福柯将他的分析集中在我们称之为“性”的现象上。这项研究工作的核心不是为了“解放”性而把自己置于对性的“压抑”之下,而是为了说明性生活如何引发了一种系统化的欲望,即了解关于性的一切,这种欲望被系统化为一种 “性科学”,反过来,它又为社会对性的管理铺平了道路。福柯对十八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九世纪西方关于性的话语(色情文学、忏悔实践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思想史著作性经验史的第三卷。在本书中,米歇尔·福柯对西方社会的性问题进行了广受赞誉的考察。福柯带我们进入了西方时代的前两个世纪,进入了罗马的黄金时代,揭示了与古典希腊性快感观微妙但决定性的决裂。他巧妙地探索了那个时代哲学家(普鲁塔克、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塞内卡)和医生之间道德反思的文献材料,揭示了人们对快感越来越不信任,对性活动及其后果越来越焦虑。福柯是一位具有现代关怀意识的思想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推断出我们现代生
本辑由《老子“道化冲和”的生命哲学理趣》《〈道德经〉生命哲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朱子与王阳明的“良知”说合论》《理性引导激情--尼采生命哲学的柏拉图式批判》等十余篇论文组成。围绕生命哲学主题, 分别从儒家生命伦理、老子哲学思想以及现当代生命哲学等视角展开研究。如《老子“道化冲和”的生命哲学理趣》认为, 老子以“教父”的规格论说“强梁者”, 通过反面教训, 彰显了“谦逊、守柔”的生命哲学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对于个体生存而言具有教训意义, 而且对于社会关系的协调来讲也具有独到的指导意义;
本书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 综合运用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观点, 以“价值观认同研究”为主题, 在深入分析价值观认同的概念与本质、功能等基础上, 立足于主体--人的视角, 以人的意识为起点、利益为基础、媒介为中介、制度为保障来系统探索价值观认同的基本运行机制, 运用这一机制深刻分析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认同状况。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认同提供理论支持, 也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认知交流与培育践行提供合理方案和方向借鉴。
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对《荀子》的研究完成的一部著作,非常有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特别是书中的品鉴部分,将荀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非常具有指导性。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医生告诉心脏病患者,如果不改变他们的习惯,他们将会死亡时,只有七分之一的人能够成功地坚持下去。只有愿望和动机是不够的, 即使是在事关生命或生命的时候。 基于如此现状,我们该如何改变自己和组织呢? 在本书中,作者罗伯特﹒凯根和丽莎﹒莱希展示了我们的个人信念和组织中的集体思维模式如何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自然而强大的对于变革的免疫机制。通过揭示这种机制如何阻碍我们,罗伯特﹒凯根和丽莎﹒莱希给了我们开启潜能并最终前行的钥匙。通过明确并穿越我们自身对改变的免疫,帮助让组织
本书来自作者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的教学、咨询和指导心理治疗师的经验。作者认为,心理治疗领域已经变得过于专注信息:从来访者那里收集信息,然后以不同的形式将信息反馈给来访者。作者还解释了如何以及为什么治疗师应该从信息收集转移到治疗室中实际发生的事情,增加治疗互动的有效性。作者在书中提供了许多清晰的例子,说明了如何将其观点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技巧。本书适用于希望加深自身敏感性、提升技巧的心理咨询师,以及培训师和督导师。
作者通过本书总结复盘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个人成长历程,与年轻人分享了如何挖掘个人天赋并实现个人价值的持续增长,阐述了从感知时代变化、认识自我、挖掘个人天赋,到如何采取实际行动实现蜕变等过程。全书共8篇,分别是时代篇、认知篇、天赋篇、目标篇、定位篇、产品篇、变现篇和价值篇。作者把互联网产品运营的思路和个人成长理念相融合,既分享了个人的成长理念又给出了一套可行的实操方法,帮助读者不断培养学习力、行动力、分享力和营销力四大能力,从而帮助读者活出自由。 《你的天赋价值千万》适合希望提升个人价值、构建个人能
为纪念中山大学哲学系已故著名哲学家朱谦之先生,弘扬其学贯中西的学术精神,中大哲学系创办“中大谦之论丛”,论丛主要收录国内外学者对于著名哲学家以及重要哲学论题的研究性论文。《现象学视域中的东西方心性思想研究》以心性问题为主题,以现象学为研究视角,收集了19篇专题文章。其中,包括9位中国学者的11篇论文:陈立胜讨论儒家思想,特别是王阳明哲学的4篇论文。中国台湾学者李明辉1篇论文《再论牟宗三先生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刘海滨1篇论文《 “致”良知与“信”良知——良知教的实修方法及
本书以罗尔斯与哈贝马斯的对话为研究对象, 紧紧围绕二者共同关注的公共哲学问题展开讨论, 属于比较哲学研究的范畴; 从罗尔斯与哈贝马斯对政治问题的不同解释切入, 我们发现构成二者之间差异的难题主要是对公共性问题的阐释难题。正是这一难题, 构成了罗尔斯与哈贝马斯对公共哲学的不同立场、制度安排以及结果阐释。紧扣罗尔斯与哈贝马斯对话的文本并指出深层次的公共哲学哲学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 对二者“对话”的可能性进行逻辑分析, 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综合的”公共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