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教育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作为创新型人格内核,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是一项面向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的心理一技术一课程的交叉协同研究,在厘清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理论问题、培养现状、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等的基础上,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探索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界定和形成机制、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设计、学生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的有效构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影响机制、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可视化学习工具与在线学习平台的设
内容提要
在科技席卷一切的今天,人类该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坚持自主?《自主论:何为自主以及何以自主》一书提出了深刻的回答。作者倪考梦历时18年,结合古典哲学、心理科学与前沿技术,打造了自主三角形理论模型,全面解析自主的定义、价值及实现路径。他强调,自主不仅是自由的感受,更是对生活的掌控,是意愿、能力与资源三者平衡的结果。书中从个人的日常生活到社会集体的自主实践,层层深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提供实践的可操作性。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社会与个体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为追求自我成长的人
每个人都想成为合格甚至是优秀的父母,但我们也面临着各种育儿难题,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而是没有加深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认和与了解,所以才会出现情绪失控,对孩子吼叫的状况,这会直接破坏亲子关系,导致我们成为不合格的家长。 因为对自己的不了解,父母会把吼叫归结为自己无法控制情绪,或者孩子太难管教;因为对孩子的不了解,父母会认为是孩子的行为引发亲子间的冲突和矛盾,无法应用学到的方法是因为那些方法仅适用于别人家的孩子。而事实上,导致吼叫发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我们自身的情绪和压力、
修正思维地图 提升人生境界 经常陷入情绪内耗却无能为力? 对人际关系感到心累,忍不住胡思乱想? 总是很焦虑,又不知道在悲观什么? 当情绪“过敏”时,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种可能不是你太敏感了,相反,是你还不够敏感一一对事实真相和正确的解读方式不够敏感。 在人类的认知误区中,最常出现的错误就是归因错误。它会带来错误的解读方式,导致我们产生过量的负面情绪,进而产生冲动、内耗等各种情绪问题。<
这是一本心理自助类图书,巧妙地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理困境嫁接于13位古代文人的人生经历中,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普及心理学应用知识。在本书中,作者选取13位古代知名文人,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背景,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进入古人的生活场景,直观感受他们面对困境和挫败时的心态、体验,以及处理方法。在现代思维方式与古代思想观念的冲撞中产生奇妙的融合,也让读者在趣味阅读的同时,更有效地学习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内耗、自卑、抑郁、敏感等负面情绪。
本书以认知符号学的隐喻理论分析地下考古和地上材料,并以星图模拟辅证,克服以往动物符号研究中“死抠字面意义”和“漫无边际联想”的两难,从天人合一中厘清史前天文学发展和社会文化机制以及两者之间逐渐拓宽的边界,前者朝向实证科学,后者朝向人文哲学。已有研究表明,约10000年前,南稻北粟开启中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以天文历法为知识基础,该知识体系非常复杂,需要以符号记录和传承。史前天文学历经漫长时间逐步形成,其概念体系从动物描述主导向抽象模型和抽象概念变迁,动物隐喻也历经隐喻的嬗变。约6000年
本书作者团队经过数年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拥有超乎寻常的潜能,而激发这种潜能,让这种潜能觉醒,才能取得超乎寻常的成就。如何能让潜能觉醒呢?就是要找到为自己提供关心、关爱和安全的潜能基石。以本书为基础的理论课程,已经成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高效领导力课程,培训了上千名跨国公司的高级商界人士。本书内容详实,逻辑缜密,对内容主题的叙述以大量的研究案例为基础,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无论对工商领域还是其他领域的读者,通过阅读和学习本书,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握潜能觉醒的方法。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艺术学家,他著述丰富、思想成果深厚且影响深广。其兼容中西而富有民族底蕴的艺术思想,对我国现代艺术思想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研究我国现代艺术思想的重要资源,也是当代艺术实践的重要理论借鉴。本书对宗白华的经典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还对其主要作品中体现出的重要美学范畴、主要艺术命题、对中国现代美学精神的影响与关联等进行了总结和发掘。著作附录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宗白华的美学文章简目、重要言论、研究资料目录等。
本书以生动的例子和富于逻辑思辨的语言分析了心理学中一些最常见的和最容易引起疑问的49个问题。它在心理学和科学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生理基础、思维和语言、动机和情绪、心理测试和智力、人格和异常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层面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从而澄清人们对心理学的一些误解,加深读者对心理学科学性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读者对日常生活中某些现象和事物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本书可作为心理学专业各层次的学生学习普通心理学、方法学和实验心理学等课程的补充和课外读物,也可以作为社会大众了
父母、兄弟姐妹、伴侣、孩子……当至爱离开,仍然活着的人要如何应对死亡带来的悲伤?身边的人要做些什么,才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
当卡里亚德只有十五岁的时候,她成了那个失去父亲的人。哀痛如潮水般反复袭来,她选择向悲伤五阶段模型寻求帮助,却发现这一理论难以涵盖她混乱的悲伤体验。十多年后,仍走在自救路上的卡里亚德开始做《悲伤播客》,与更多的悲伤者一起反思各自的经历,谈论死亡。在倾听与被倾听的过程中,她逐渐获得了解放。
本书分享了卡里亚德从对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