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胡塞尔及其现象学传统来说,“亲熟”和“陌生”这对概念既是方法概念,也是主题概念。从方法上看,现象学的方法就是使亲熟之物陌生化。通过陌生化的手段彰显那些我们日用而不自知的亲熟之物,这是现象学家擅长的研究策略。从主题上看,一方面,“陌生”标识了“非我”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群,“陌生”概念指示出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另一方面,现象学家通常将自身意识理解为主体与自身的亲熟。基于此,本书分为四篇:方法篇、亲熟篇、陌生篇和结语篇,分别处理现象学的方法、自身意识及其相关问题、陌生意识及其相关问
心身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可以追溯到哲学产生以前人们在思考身体和灵魂的关系时,这个问题就算出现了;说它年轻,是因为到今天为止,我们对它的研究仍然算不上成熟。人类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在哲学领域产生了实体二元论、属性二元论,以及还原论、非还原论等理论模型,还在科学领域产生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和研究方向。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心身关系和心理因果,以心理因果的排他性困境为载体和线索,将心理因果问题的实质归结为我们应该接受何种心身关系
阮籍与嵇康,“竹林七贤”中最负盛名的两位名士,“正始文学”的灿烂双璧。他们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却碰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特定岁月,现实的苦闷使他们产生了种种独特,甚至是惊世骇俗的言行,并创作出具有浓烈个性色彩的诗文。本书对阮籍与嵇康两人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对后人的影响等做了详细叙述,并撷取两人生命中具有转折性重大意义的事件加以深入分析,全面展现其思想与人格,并从侧面展现了以两人为代表的魏晋名士的思想风貌以及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
管子,名夷吾,字仲,春秋齐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简读管子》介绍了管子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过程,重点对先秦著书《管子》的重要地位,及书中所体现的管学观点做了深入分析和阐明,特别是管子关于政、法、礼等方面著述,强调其观点对于后世的影响。
本书为两宋之际著名理学大家尹和靖先生所注《论语》《孟子》的合刊本。尹氏是程颐的弟子,治学态度严谨,坚守师说,认为先圣遗书,虽以讲诵而传,或以解说而陋。他以玩味、涵养、践履作为学问的途径。他对《论语》《孟子》的注解,一方面反映了儒家重践行的一面,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程颐思想学术的本色。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善本淡生堂抄本《论语解》和《四库存目丛书》所影印出版的清抄本《孟子解》为底本,主要根据《尹和靖先生文集》、朱熹《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以及他书所引相关内容,进行了标点和校勘。对全面研究
本书包括序、序论、正文九章和结论。书中所说几乎完全是增补前作《知识与文化》,亦可说就是《知识与文化》之续编,或称之为姊妹编亦无不可。读者苟没看见我那个前作,则对于此书必多不了解。反之,我希望读过那本书的人,务必再求其一读本书。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以哲学为代表的理论知识与有社会性的实际生活之关系究竟如何。即二者之交涉究竟何等样式?详言之,实际的社会与人生,其对于理论知识有何等的决定?反之,理论的玄想对于社会实况与人事行为究有何等的指导力与影响力?
《简读冯友兰》是一本哲学家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在冯友兰与时偕行,为道屡迁的生命历程中,他从未停止过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始终忠诚于自己所倾心的哲学事业。在学术一途,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以极大的魄力于耄耋之年重写中国哲学史,建构了新理学思想体系。
徐复观的治学立言的学术理想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现代疏释,于古今中西、文史哲艺之间,阐扬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人文精神,并使之再生于当今世界,造福于中华民族。《简读徐复观》是介绍徐复观其人其学的简明读物,但同时也是作者研究徐复观其人其学的一项小结性成果,语言通俗,可读性较强。
本书为作者硕士学位论文。作为戊戌启蒙思想家当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的平等思想、孔教思想,以及其在戊戌时期所提出的诸多变法策略,前人都已经有过颇多的著述。然而,对于康有为三世进化的变法理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虚君共和的改革策略,学界却少有涉及。本文以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当中所提及的三世进化论为考察线索,通过概念分析和文本细读等方法,结合当时康有为所面对的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复杂的社会结构,就康有为思想当中的三世进化及其虚君共和的变法策略等议题进行梳理、诠释。
《简读魏源》一书讲述了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的生平经历以及他思想学术的深远影响。重点再现了一个乡下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最终成了思想巨人的一生;还分析了《圣武记》《海国图志》等著作对中国思想深远的影响,以及他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启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