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包括康德两部重要著作:《学科之争》和《实用人类学》。前者分别讨论了哲学学科与神学、法学、医学等的分歧与争执。后者第一部分为人类学教学法,论述了人的认识、情感与欲望能力;第二部分为人类学的特性,对人类在个体、性别、民族、种族、种类方面的特性作了简要探讨。两部著作都是康德的重要作品,特别是《实用人类学》,是人类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学术专著。对研究康德思想的全面性、研究学术史的发展脉络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康德著作全集的最后一卷,主要包括康德关于逻辑学、自然地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康德曾经在格尼斯堡大学多次开课讲授这些课程,被认为是教育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而他的逻辑学讲义则是对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述和概述。本卷内容大部分为首次译成中文。与《康德著作全集》第9卷相比,本书增加了各篇科学院版的编者导言、科学院版的编者注和译者李秋零老师的译者注。这个注释本对于理解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理解康德思想的发展演变,都有莫大的帮助。
本书是《康德著作全集》的第8卷(注释本),主要收入康德1781年之后的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理念》《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人的种族的概念规定》《论目的论原则在哲学中的应用》等等,丰富了康德在哲学、政治学、神学、语言学、自然哲学等各领域的观点,研究这一时期的著作,是理解康德后期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与《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相比,本书增加了各篇科学院版的编者导言、科学院版的编者注和译者李秋零老师的译者注。
作者从自己的家乡说起,哲学思考是那不勒斯人的传统,也是一种必然。在那不勒斯,哲学无处不在——人们就像在古希腊城邦一样,边散步边沉思。本书帮助读者跟随古希腊哲人探索人类永恒的、本质的问题。作为工程师和哲学爱好者,作者以亲切、和蔼的姿态引导大众越过看似严酷的门槛,走进伟大的思想主题:回到古希腊,以风趣的语言、反讽的艺术,叙述杰出思想家的公共和私人生活,解释他们的基本见解,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生动的古希腊哲学景象。
本书收录的文章是作者对生活的哲学感悟。全书通过溯往,回到自己生活的原点,梳理走过的近80年的人生轨迹,力求进行一些哲学思考和言说,从立德、立言、立行三个角度对现实的工作学习、亲情友情、社会百态进行哲学视角的反思,力求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品行,教会他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
《于是集》其书名得自余华小说《河边的错误》中频繁出现的于是。本书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体例不同的跨界交叉的反思文章,分为读书、追忆、对话、行动和追问五个部分。
第一辑读书,包括对学术思想类图书(诸如侯世达《自我是个怪圈》)的书评、导读和推荐;
第二辑追忆,包括对克里普克、普特南等分析哲学家,对王国维、李泽厚等中国学者以及对小说家金庸和音乐人赵已然等的追思和怀念;
第三辑对话,包括对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实验哲学、跨学界交流的讨论;
第四辑行
哲学具有永恒的魅力。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与富贵的身份,但因为追求朴实的真理、阐发深邃的思想,它总是散发着迷人的光辉。西方的哲学传统强调对人、对于万物存在之依据的追问,而中国的思想传承则重视对道的寻觅、对生命的安顿。于中于西,于古于今,哲学不仅提供了安身立命之道,而且当仁不让地承担了探索治国兴邦的思想重任。在世界风云变幻、云谲波诡的当今时代,每一位哲学工作者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承担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本书持续以厚重的学术话语呈现思想中的时代,主要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
戈登利文斯顿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精神病学家。他一生命运多舛,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参战,获得铜星勋章,却因发表反战文章被逮捕遣送; 从同事口中得知自己是养子;在十三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长子自杀、小儿子死于白血病的丧子之痛。在担任心理医生的工作中,他发现药物可以缓解病人的焦虑,但却不能真正改变病人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于是,他从自我的生活经验和作为心理医生的专业咨询中,总结出了三十条充满智慧的真理,汇聚在这本一本畅销20年的经典励志读物中:&mid
这是一部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探讨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谈论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的小书。书稿作者是位专业投资人,从事投资行业多年,并取得一定成绩。人到中年、事业顺遂之际,突然遭遇健康危机,由此陷入对财富对健康对幸福等老生常谈的人生问题和追问与思考中。为此,他花费数年时间,阅读大量哲学与心理学著作,积极体悟,寻找答案。本书是作者结合自身情况、周边朋友的遭际与从大量阅读与社会案例中提炼出对“何为幸福”这一人生终极话题的思考,并给出个人答卷。书稿采用叙事性表述,通过李不才这个特定人物讲故事
本书首先探讨了逻辑的观念,并通过回顾中西方推理研究的重要问题和内容,提出了研究所秉持的逻辑观念和方法,即以逻辑与文化关系为纽带,深刻认识并高度认同关于逻辑具有共通性和特殊性的思想,坚持文化逻辑观,精准运用“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方法。其次,提出并初步构建了比较逻辑学的理论框架,创新性地提出比较逻辑学描述、评价、汇通“三层次”理论设想,并按照这一设想展开中西方必然推理比较研究。最后,提出开展中国古代科学逻辑思想研究的新命题,拓宽了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提出中国逻辑必然推理是一种有别于西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