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价和总结了费耶阿本德的哲学思想,这在国内外哲学界还是首次。其内容包括:导论;第一章,思想渊源;第二章,物理学哲学;第三章,科学知识论;第四章,古希腊哲学;尾声。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比较全面地收集了相关的中外文资料,细致地研究了主要的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本书一切从文本出发,不预设观点,不硬贴标签,不强入框架。
本书对别现代主义哲学和审美学的范畴与命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在对“美学”进行正名的同时,展示了别现代主义审美学的学科属性、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以及对审美的性质和特点、审美的生成、当代审美形态和别现代主义艺术等的全新认识。尤其是自调节审美、内审美、跨越式停顿、命本体、生命股权美感论等,更体现出原创性特点。 别现代作为标识性概念是对一种基于时间空间化和时代杂糅化了的社会形态和审美形态的概括。别现代主义主张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反思和批判,在中西马我的知识结构中实现我的创造。 自调节
本书共分三部分:语言之美、舞蹈之韵、工艺之道。主要内容包括:论土家族民歌中的生态意识;长阳南曲“雅趣之美”探源及其在当代的心灵重塑意义;利川灯歌中的生活美学及其现实意义;鄂西南土家族乐舞文化田野考察报告——以利川灯歌和“肉连响”为例等。
本书使用国别调查数据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中国人与东南亚国家华人、东南亚国家华人与当地主要族群之间的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分析,内容涉及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以及开放社会心态。除多重比较之外,本书也对影响不同类型价值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应的影响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总结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书提出共享价值观形成的3个机制,即价值观扩散、价值观同化和受共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华人主要通过价值观扩散对当地族群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从而在两个群体间形成共享价值观。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工匠文化是日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代名词,工匠文化的核心——工匠精神是在讨论日本民族精神中经常涉及的话题,但学界对其思想渊源与确立标志的深入剖析较少。当前,日本对工匠文化的叙事已成为关乎地方和民族认同、促进申遗、构建“技术立国”形象的重要事业。本书从社会史研究的视野,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首先叙述了日本工匠文化的渊源特别是其与中华文化的密切联系;接着探讨了工匠文化在近世的确立及其近代转型,并对国内学界关注较少的日本“被歧视部落”的技术转型与社会角色转换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探讨了当代日本工
本书以虚构的河马先生为主角,讲述了患上焦虑症的河马先生到医院看病的故事。通过河马先生的看病过程,读者可以详细地了解到患上焦虑症后身体有哪些不舒服的表现;焦虑症究竟是怎样的疾病;焦虑症是否能治愈;在和焦虑症对抗的过程中,我们有哪些自救的方式。本书聚焦心理问题,以动物看病的有趣讲述形式搭配生动的图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让读者能够在轻松的约定氛围中对焦虑症有一定了解,具有积极意义,有出版价值。
本书阐述了父母有效解决孩子情绪的科学方法,内容包括:影响情绪的因素、矫正孩子的不良情绪、解除学业上的负面情绪、克服人际中的情绪障碍、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等。精准分析日常生活中孩子常见情绪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引导父母走进孩子内心,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倾听孩子,尊重孩子,直击养育中“怎么办”的难题,一次性讲解透彻。
约翰·麦克斯韦尔认为,提问对于问题的解决、各类沟通、人的成长尤其是领导者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不出好问题,你就找不到好答案和正确的解决之道。
提问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问题让人们开始建立联系,而好的问题也能直击对方的灵魂,帮助你发现有价值的想法。
麦克斯韦尔从多个维度阐述了提问的重要性认识,并分享了十个影响他一生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个领导者,麦克斯韦尔问过自己的重要问题涉及个人成长、动机、个人品质、团队合作
美学与文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任何文学思潮的产生,文学理论的流行,文学批评话语的形成,均受到特定的美学的原理及观念之支配,与美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论的诸多范畴与命题既具有文学属性,亦具有美学属性,而中国古代美学的诸多概念与原理也往往潜移默化到文论之中,衍化为文学理论。如此一来,美学与文论即呈现出贯通性与一体性。在本书中,笔者将通过对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论的思想原理之衍化、概念范畴之经典化、理论范式之转换、发展衍化之内在理路、思想文化之蕴含以及理论观念之具体实践等方面的诸多
作为20世纪最为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的著作以艰深晦涩闻名于世,理解海德格尔的哲学本身就是一项颇具难度的任务,而如何将存在论以及作为其延伸的诠释学同认知科学相结合,这无疑具有相当的难度。本书为认知哲学文库丛书中的一本,以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为背景,全面考察了作为认知科学哲学基础的笛卡尔哲学到海德格尔哲学的转向,将认知科学的相关问题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相结合,在对认知进行存在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条新的并具有可行性的研究路径——存在论认知,同时探讨了将诠释学同认知研究予以结合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