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主张虚无主义必须被克服的一般观点不同,本书主张虚无主义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它必须悖论式地保留于西方当下的哲学与文化中,因为西方现代思想的本质是基础主义,而虚无主义如果被根除,就会招致一种新的基础主义,一种可能比第一次启蒙运动更危险的新的启蒙运动。这里的虚无主义当然不是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不是那些相互指涉、相互否定的意识形态,如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反人道主义的虚无主义、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反独裁主义的虚无主义等,而是后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是专注于虚无本身且自我指涉、自我解构的意识形态
本书从风靡当代的诸种后现代主义的通行观念入手,详尽暴露后现代主义在反思现代性时的轻浅和错位,将“对解构的解构”放置在冷战后欧洲复兴的背景中,由此考察美利坚式民主的得失,进而直指现代大学乃至整个西方文教体系的危机,作者认为,古典政治理性主义中蕴含着解决当代困境的出路。
本书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试图揭示虚无主义与技术如何相互纠缠,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技术催眠、数据驱动活动、快乐经济学、牧群网络和点击狂欢的世界。
形而上学是研究何物存在及存在物之关联的哲学领域。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形而上学这一迷人领域及其分支,涵盖了存在、物质、时间、可能性、因果关系、自由意志和社会本体论等主题。很多发人深思的哲学问题,如“自然规律决定了一切吗”“时间在流逝吗”“福尔摩斯存在吗”等,都在书中得到了精彩的辨析,令读者得以一窥哲学的堂奥。
《周易》被誉为“第一国学”“群经之首”,是中华经典中的经典,集中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质,型塑了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影响后世数千年。易学名家、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复精心择取《周易》中深富智慧、最具代表性的段落近百句,以权威的释义、精当的解读,剔掘出蕴含在《周易》中的文化原型、微言大义和哲理哲思,并紧贴当下读者关心的内心话题,以深入浅出、意蕴悠长的文字,带领读者了悟《周易》精义,探寻古人的思想世界,进而绾合读者自身的心路历程,把握这部经典所蕴含的深刻智慧。
本书以先秦气论思想为研究的整体,在借助于出土文献材料和先秦原典互证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为线索,一方面试图打破外来哲学的影响,另一方面试图打破过往学界注重分散、个别等差别研究而忽视整体系统研究的习惯,重新勾勒和构建先秦时期气论哲学的产生、发展及成熟的逻辑脉络,采用文献研究和哲学分析相统一、逻辑和历史相统一、学术观念史和文化史相统一等方法,将全书分为六章、导言和结语共八个部分,对先秦气论哲学的思想渊源、发展成熟和历史过程、一般性质、超越性、兼涉宇宙社会人生的哲学体系等重要
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语境下,探讨儒学两创与构建中国式现代性话语体系的实践逻辑和融合机制,归纳和剖析儒学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可能性,以及传统儒学进行两创的现实路径,为阐释以儒学文化为根基的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独特类型提出新的现代性理论范式以及全新的比较视角,同时提出儒学参与中国式现代性话语体系构建的两创策略和解决方案。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有三个:(一)儒学具有现代性基因,是中国式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球现代性重要组成部分。(二
先秦儒家是儒家的发源,后来整个儒家的发展都是在其奠定的规模之上展开的。本书主要透过对殷周之际到战国末期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围绕四对范畴:祖、帝,德、天,仁、礼,性、命等,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探索。本书运用范畴解析的方法,融训诂、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于一体,对于深入理解先秦儒学基本概念范畴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理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特点,实现中国传统修修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历史哲学显然不是哲学的历史,即哲学史。因为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是一种事实性的客观存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是一种意识活动。哲学史是一种人类意识的活动史。尽管哲学史的素材对哲学史的研究者而言,是一种给定的事实材料,而它涉及的相关对象却是一种意识形态活动的结晶,即先前哲学家们的思想成果。因此,哲学史属于人类历史,却不能等同于人类历史: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或一个种类。从逻辑关系上讲,折学史与历史(即人类历史)是种属关系。 《哲学镜像:历史的实践与反思研究》共八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是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汇编的一套学术成果,以关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为宗旨,立足于哲学,倡导从社会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批评等交叉学科的角度展开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本书稿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的总第36辑,收录了26篇原创学术文章,作者均为马克思主义及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的有良好学术声誉的学者。书稿共设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