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olfSchieffer(鲁道夫·希佛)是德国最着名的中世纪学者之一,他以简明的语言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知识,在300页的篇幅内描述了700–1200戏剧化的几个世纪。自7世纪以来,欧洲的异教地区不断基督化,在814年查理曼大帝去世以及法兰克王国崩溃之后,伟大的帝国开始建立。在西半部形成了现在的法国,东法兰克王国建立在东半部分。维京人入侵,伊斯兰教在南部的扩张压迫伊比利亚半岛。修道院和宗教秩序蓬勃发展。十字军东征,骑士时代,皇帝与教皇之间的权力斗争,像英国,挪威,丹麦,波兰,匈牙
以故事的形式最自然地,将人的深层智慧作为礼物和他人分享。
高级隐喻让我们● 学习分享自己的体验,给他人用同样的方法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展示出他人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 通过一个个故事,了解如何向别人敞开心扉,并认同和理解别人。● 在故事的展示中,能够更有效地和自己之前紧缩的情感进行对话,也帮助他人超越过去的消极情绪。● 更自由地与他人以及他们的经历联结,并使用隐喻来学习如何与深层体验对话。
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在本书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登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热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这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
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之一,于1913年首次出版发行,重要性仅次于他的《梦的解析》。该书一直是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必读书目。本书是弗洛伊德论述图膦制度与禁忌关系的著作。弗洛伊德认为,图脎禁忌反映了人类对乱伦的恐惧;塔布(即禁忌)是矛盾情感的产物。在对泛灵论的施术方式(巫术与魔法)进行研究分析后,弗洛伊德发现原始民族在施术的操作过程中,尝试利用控制心理作用的规律来操纵真实事物。他提出,人类对自然的第一种解释(泛灵论)是由心理作用所造成的。该书用精神分析学的观
本书从内向者的性格特征谈起,让内向者更多地了解自己,学会如何顺应性情,而不是与它针锋相对,并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书为哲学类图书。人是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存在物,人在社会生活中生存,人的生活表现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但又不完全依托于社会而存在,基于此,对人的本质的审视与反思成为生存的必然。本书立足于这一思维背景,以马克思对人的阐释作为基本原理基础,同时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对人与人性、人的界定、人的生命本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与阐释,旨在审视人的自我意识,揭示人身上的主客体统一性,体会人的本质形式与内涵,
儿童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掌握科学合理的儿童心理保健知识有利于父母帮助孩子化解不良情绪和态度,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保证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本书分为五章,包括儿童心理概述、儿童心理知识学习篇、家庭篇、青春期篇及儿童常见心理学疾病。本书主要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保健方式,分析不同环境
本书为我国知名哲学家夏可君过去20年来学术与思想的结晶,体现出作者个人的哲学进路:从海德格尔的差异,到德里达的延异,再到作者的诡异,并融入了道家思想的现代转换。本书剖析了来自哲学本身的双重问题:一方面是回应哲学内部的问题,接续哲学史,回应德里达的“绝境”逻辑,重新思考“游刃有余”的中国智慧在当代的价值;另一方面,作者以自己独有的“余让”与“余地”概念,在伦理上重新解释“让予”的原初姿态,形成不同于黑格尔以来西方辩证法的“余让的哲学”,对海德格尔与德里达之后的西方现代哲学,给出了来自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作者论证了现象概念策略对于二元论的反击是有效的,他对当今广受关注的几个现象概念理论版本逐一进行批判性分析,发现它们各自存在着不同的缺陷,而最早由德雷斯基提出并由艾迪迪等人推进的心智架构的信息论解释,则满足了理想中的现象概念理论(IT)的要求,可以最为有效地说明概念本身及其在心理现象与物质性事物之间互动的机制,弥合“解释空缺”,确保现象概念策略成功为本体论物理主义作出辩护。下篇从心灵哲学的经典话题转向心理学哲学。
本书重在阐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同时期的思想及其内在联系与区别,从总体上把握理论家的思想性质,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理论问题的内在逻辑,进而揭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规律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理论效应和实践效应,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学术研究史、传播史及其在中国的理论效应和实践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