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建构和社会文化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如何叙述中国成为关键议题。《重述中国:文明自觉与21世纪思想文化研究》阐释和分析21世纪转型期的中国思想文化,探讨对象包括知识界的主要思潮、人文学科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视等大众文化中的主要现象。写法兼有思想文化评论和历史研究的特点,以文明为基本分析框架,对20-21世纪之交以来20余年间正在发生和进行中的思想文化实践进行观察,同时融入作者的评价和判断,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展开探讨,借此召唤认识和阐释21世
本书收录的文稿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总论。收集了王伟光同志在第八届中华思想史高峰论坛、第六届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高峰论坛、第七届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报告。二是论文、演讲。收集了王伟光同志从2009年以来,更多的是2019年以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论文、演讲。每一部分大体都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
《康斋先生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明吴与弼撰。吴与弼学宗程朱,却不以阐述、发挥理学概念为务,而是致力于践行理学家的道德规范,一生贵乎力行,不轻于著述,学之所得自集为《日录稿》。弘治元年,吴泰出守抚州,将吴氏所遗诗文及其自集之《日录》裒而成集,名《康斋先生文集》,于弘治七年刊行,这是最早的吴氏文集,后又有正德十年刻本、嘉靖五年林维德刻本、万历十八年刘世节刻本、崇祯壬申陈懋德刻本。入清则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道光四年本、道光十五年本等。本书以嘉靖五年林维德刻本为底本,
百年来,唯物史观的传播与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走向。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主义革命陷入低潮时,思想界却掀起了继五四之后的第二次唯物史观传播热潮。这次热潮的兴起正是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向何处去”现实问题的回应与关切。当时各派知识分子都对唯物史观抱有极大兴趣,对唯物史观性质和基本理论作出了不同的判定和阐释。本书重点探讨与揭示了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在面对反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挑战与猛烈的话语攻击时,如何共同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决反驳种种错误观点,着力对
本书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为研究对象,尝试较为全面地对福泽谕吉的思想进行概述。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福泽思想的渊源,接合福泽的生平探讨其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形成所带来的影响。其后主要讨论他在接纳吸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同时如何因应日本的现实对其进行了民族主义上的修正。也即西方传统自由主义之所以提倡自由是为了使民众免受公权力的侵害,但在福泽那里,提倡自由的目的则被转化为日本追求富国强兵的基础。同时本部分还将结合福泽提出的"脱亚论"讨论其亚洲观。
本书是全面了解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思想的一部指南。作者多米尼克·奥米拉是新柏拉图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本书开篇简要介绍了普罗提诺的生平和作品,正文部分对普罗提诺《九章集》中的重要论题进行了导读和论述,结语对普罗提诺思想的接受史做了详细的梳理,并附有进阶阅读指南。《九章集》是普罗提诺思想的结晶,由其学生波斐利编辑成书,共54篇,涉及身体、灵魂、理智、太一、世界生成、恶、美等论题。作者引导读者深入探索普罗提诺的原创思想,并揭示他对其他哲学家的思想的批判和发展,从而构建普罗提诺
本书以四五世纪罗马帝国北非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波折为背景,解读奥古斯丁为了回应卡拉马暴乱、罗马陷落和蛮族入侵威胁而撰写的多种政治著作,最终以《上帝之城》为核心文本,来考察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和政治问题,展现他对此而提出的政治哲学思想。
本书是英国著名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对十八世纪著名哲学家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所进行的权威解读, 读者不仅能从中得到知识, 而且能得到启蒙。伯林在《启蒙的时代》本书中广泛摘选了洛克、贝克莱、休谟、托马斯·里德、孔狄亚克、拉美特利、哈曼和利希滕贝格等人的重要著作, 并以富于洞察力的导言和评论解释了这些哲学家的核心概念, 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时代, 揭示了他们对十八世纪和今日的意义, 对于理解欧洲思想的演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1931年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斯多尔斯讲座的文稿。这本妙趣横生的小书提出:伏尔泰、休谟、狄德罗和洛克这些通常被视为近代意识形态先驱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缔造的“理性时代”实际上远不是理性的。这些哲学家从中世纪的舆论气候出发,以新的材料重新建造了另一座奥古斯丁式的“天城”。 本书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轰动,被《美国历史评论》誉为20世纪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部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的体系》(亦称“维尔茨堡体系”)是谢林同一性哲学时期最成熟的体系作品之一,也包含了谢林最系统的自然哲学学说。与其他诸多分别阐述自然哲学或先验唯心论哲学的著作不同,该书罕见地熔自然哲学与先验唯心论哲学于一炉,不是泛泛的论述与体系构造,而是谢林青年时代以来诸多思想的结晶。该书分为“一般哲学”部分与“特殊部分”,前者阐述了上帝(或绝对东西)的理念及其与特殊东西的相互关系,后者不仅从一般与特殊两方面展示了描述“实在世界”的自然哲学,还专章描述了“观念世界”及其各潜能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