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晚明至清中期七位思想家女性观的研究,系统地讨论了这三百年来的解放女性思想。女性解放在近代中国并非完全的“舶来品”,西方男女平等思想传入以前,中国社会已经有了接受与涵化这种观念的思想土壤。 第一章主要论述晚明至清中期解放女性思想的源头、构成与时代分期。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晚明李贽与清初唐甄的女性观。李贽的女性观以“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为哲学基础,充分肯定女性对原生家庭的贡献与女性作为独立的“人”的价值。唐甄的女性观则偏重于对女性家庭价值的充分发掘与全面肯定,在儒家伦理规范的框架之下充分发掘了“
本书系统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探究他们关于异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领域,研究科技异化、交往异化、消费异化、大众文化异化的关系,比较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不同,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特别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的异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消除异化的途径,从而实现人的解放。
哲学是一个深奥而晦涩的研究领域,它与现实世界追逐的实用性有一定的距离。在日趋商业化和自动化的当代世界,其生存的土壤瘠薄,其重要性日益式微,加之其学习与研究进程漫长而艰辛,是短平快的对立端,所以其不为主流研究者所喜。尤其在商业研究领域具备哲学底蕴的研究者越来越少,将其运用在学术研究中的人更少。然而,运用哲学思辨考量商业问题,从历史和空间的大格局出发思辨国家与时代大格局与战略方向,才是其真正重要的治学价值。中国有着千年的哲学智慧与体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许多现代西方企业管理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心法”修证为纲,通过近三百篇案例,阐释了儒家国学的思想体系,包括了儒家王道思想的心法总纲,国学的教育纲领,国学的致用之道等内容,并对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如礼、仁等进行了全面阐释。下篇则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整理了《论语》的国学修证纲要。在儒家修证方法失传的情况下,本书从思想体系和修证纲要两个方面完整地再现了儒家学问的整体面貌。
本书是一部以全新的视角观察与探讨孔子的思想史著作。采用文化权力等新的批评话语,结合商周神政权力的影响,对传统文献和考古新证作出全新释读,认为随着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对人的认识,人文意识逐步觉醒,构成了中华文明“文明与神明交织与渗透”的景观,最后文明占了上风,而神明也具有了人文色彩,而孔子主张的是“神本主义”,强调对神的尊崇的重要性。
本书是对《论语》的通俗讲解,不是单纯的注解和翻译。作者用一贯的朴实、接地气的语言,将《论语》里的道理讲明白,说透彻,善用类比和大量的例子,可读性强。作者旁征博引,将一两句或几句的内容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生活实际角度详细讲解,让读者一读就懂,并能把智慧运用到实际当中。
《孔子的故事》是作者在参照《论语》《孟子》《史记》等材料之后,对孔子的生平进行整理,并且以朴素易懂的笔触创作的作品。本书首先对孔子的家世进行梳理,再依据时间线,将孔子在鲁国成长——周游列国——回到鲁国这几十年的经历,与他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展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决意志和欲扶大厦之将倾的伟大信念。在最后几章,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以及他与学生之间的深切情谊。虽然春秋时期他的理念不可行,可他的思想通过《论语》记录下来,称为传世之经典,为后代瞻仰。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先秦时期老子的作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故后人合而称之为《道德经》。全文约五千字,文字简练,晦涩难懂。近代古文家叶玉麟先生为《道德经》作注,出版《白话译解老子道德经》,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当时受到欢迎,可惜后来湮没无闻。本书对该书重新出版,对内容做了一些校正,以适合当下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