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与美好生活——当代西方伦理学中的两种幸福路径研究》作者刘科,系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道德教育理论。本书是作者负责的上海市哲社一般项目科研成果。福利与德性是当代西方伦理学中探讨幸福的两种主要路径,体现了伦理学对善与正当问题的深入阐释。本书重在展现这两种幸福路径在近三十年间的实质进展,将两种路径下幸福生活的概念构架进行了对比,深入解析它们在幸福内涵、结构、衡量、意义等方面的创新之处与各自得失。
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应该得到原谅。这本书,送给那些经常在饭桌上遭受言语和情绪虐待的人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家和万事兴”,但有时带给我们最大伤害的是家庭关系以及家人,而用恰恰因为是家人,让这种关系更难处理,也不知是否应该结束。对有些人来说,家是港湾,滋养着我们的信心。对另一些人来说,它是痛苦、伤害和冲突的来源,可能感觉是一个终身的负担。在这本书中,持证治疗师和畅销书关系专家内德拉·格洛弗·塔瓦布将帮助你识别机能不全的家庭模式,告诉你如何打破代际循环,克服内疚感,果断切断与“有毒”家人的联
通识学院系列包括工程、电影、商业、烹饪、时装、心理、广告、产品设计、城市设计9个领域,由各领域的专家和资深从业者撰写。他们基于自身深厚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将各自领域的知识凝练成101个值得关注和学习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以一页图一页文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心理学为许多职业提供了方向,包括国际关系、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临床咨询、大脑研究、组织行为学、商业和广告。在这本书中,作者带我们了解:大脑的基本组织和运作;治疗师和患者如何形成联盟;为什么羞耻感是
你热衷于节日庆祝吗?你也喜欢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仪式感吗?这也许是为节日准备礼物,也许是参加一场读书会,或是固定在清晨运动……日常生活中也许充斥着诸多无聊琐事,但当我们给日常行为、日常事物赋予价值和意义,我们能从中再次发现生活的奇妙和美好。在本期《呼吸》中,我们邀请大家一起回顾过去的经历、反思自己的成长,也庆祝自己的成就、展望未来的可能。身处一个不确定性和焦虑的时代中,用小小仪式打造属于自己的一方精神空间。仪式感是一种生活态度,也可以成为一种对自己和世界的关爱。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方式来纪念
先秦易学美学构建了许多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核心话语。《周易》作为万经之首,亦是研究易学观念的重要典籍。全书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笔者讨论了易学观念中“两仪”概念的原初意涵及其核心要义,经论证得出“两仪”概念的核心为“生生”,表现在美学思想上为“生生之美”;其次,笔者讨论了《周易》的时空观念及其美学意蕴。第二章,首先,笔者讨论了易学中的“中、正”观念及其美学意蕴;其次,笔者讨论了《周易》中的生命崇拜倾向及其蕴含的生命精神,将“两仪化生”的易学观念和美学思想中的 “大和”之美相融合,探讨先秦
本书除了导论以外,共分为四章,导论从总体上介绍了四书的意义和四书何以形成的缘由,正文依次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顺序进行导读,为读者提供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梯。
本书是《论语》的全译本,作者用语文的方式,对《论语》20篇492章作了详细、明确的释义和解读,“译文”部分翻译章句,“释文”部分解读要点。译注《论语》的著作很多,但本书仍有其独特价值。作者尊重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尊重基本的逻辑和情理,独立思考,自主翻译,又广泛参考字书、前人研究以修正自己的理解,尽可能还原原文意思,同时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见、新解。
上古道术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书首先批判性地反省了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疑古过勇”缺失,然后借助新出土资料,重新审读传世文献,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分析并重现了中国上古道术思想的产生及其演变历史,最后得出结论:至少在上古时代,道术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反映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在起源上的根本差异;道术不仅规定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根本内容,而且能够为当今中国人提供足够的文化自信,成为今日国人进行文化创新的巨大资源和不竭动力。
本书是对子夏及其哲学思想的系统研究。全书一共分为六章,分别从子夏的籍贯、家世、生平事迹、传经等几个方面论述子夏及其哲学思想。第一章探讨子夏的籍贯、家世、卒年和孔门授学情况;第二章探讨子夏传授六经事迹,其奠定了汉代经学的发展方向和学术谱系;第三章探讨子夏所处时代礼乐文化的衰败与新兴政治势力的崛起;第四章通过历史回溯和现代诠释探究子夏君子观念及其历史影响;第五章以子夏传经事迹为切入口,探究其传经理念对传统社会的师道传承、家风治理与文化创新的积极影响;第六章探究子夏传经理念与传统师道观念对当
本书将以韩非子道法思想为出发点,阐述韩非子思想中道、理、德、法等范畴的含义,分析其思想中的意义,进而探求韩非子思想的积极影响和内在缺陷,以期提供一个重新审视韩非哲学乃至其道法思想的视角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