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的论文集,主题为“逻辑、同异与辩证法”。本书共收录17篇文章,其中,古希腊原典译注1篇,为塞克斯都·恩披里柯作品的节选;外国学者论文9篇,国内学者论文3篇,分别围绕逻各斯与辩证法、同一与差异两个话题进行讨论;优秀学生论文1篇,以苏格拉底之死所引申出的古希腊的自杀与神命问题为主要关注对象;学者纪念文章3篇,分别为希腊罗马哲学研究专家Charles Kahn、Pierre Hadot的自述以及对新柏拉图主义研究者Werner Beierwaltes的追思。
比起遥远的星系或古老的化石,显然人类心智的本质和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更息息相关。本书探讨的是一些非常基本却无比奇妙和复杂的问题: ◎人类是如何从一堆细胞变成能够思考的物种的? ◎人类是如何从小婴儿成长为不但可以谈笑风生还能探索星空的成年人的? ◎ 是什么造成了人类和动物之间智力的差异? ◎ 人类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 人类的思维形式从何而来? ………… 如果你对心智、语言、道德及思维的本质
《“再思”马克思社会解放的革命主体——奈格里政治哲学探析》剖析了西方左派马克思主义者奈格里关于资本主义时代革命主体性的理论,其中包括对理论前提、主要观点、理论传承、理论困境等问题的分析。书稿以奈格里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与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之间的内在秉承关系为基础,重新审视了当代全球化资本主义社会和马克思这一手稿的哲学意义和当代价值。通过对奈格里革命主体理论做深入的文本学解读,试图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在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寻找理论对话的可能性。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至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英文讲稿。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的背景;诸子的由来;孔子:第一位教师;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等。
本书由复旦大学历史系邓秉元教授主编,分学林述往、古典新诠、经学义理、经史专论、圆桌会谈、书评等部分。学林述往四篇文章,介绍了之前不太为人所重视而与新儒家有关系的近代学人,揭示了新儒家学术群体学术面貌的某些侧面。古典新诠收录对于《老子》古本第十五至二十一章的校读;经学义理收录的两篇文章分别对先秦儒家颜氏之儒和荀子“成圣/成治”之道进行了重新解读,揭示出早期儒家义理之学的特质;经史专论部分,既有对《春秋》隐公继位问题、朱熹小学等经学史上聚讼纷纭问题的重新梳理,也有对《经义考》标点错误的纠正及致误原因
《中国哲学常识》是解读中国哲学家思想精髓的哲学入门书。本书由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国中古思想小史》和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讲义编选而成,内容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时期的百家哲学思想,以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朱子等圣哲为主线,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各派思想的精髓。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经典哲学,也能清晰地感受胡适严谨的治学态度。
《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史的解读,有一些非常新颖的观点和发现。它不再围绕知识的研究和方法理论的阐述,而是结合诸子百家不同的思想立场,按照时间发展的线索将中国哲学里的精神和德行的修养功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本书从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哲学史,深刻地探究了中国哲学史的奥秘。全书既引用原典,依经解经;又借用今人的理论,来阐发作者自己的观点。从根本上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哲学的儒、道、墨、法及佛学各宗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中国哲学的神奇智慧精髓,是一部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文笔优美的
贵阳学刊由南京大学教授李承贵、向淑文主编,每年出版一辑。本辑收集了王阳明心学研究论文共17篇。主要分为8个板块,即“阳明心学之理论研究”“阳明心学之应用研究”“阳明后学研究”“阳明心学的历史研究”“阳明心学与佛老关系研究”“阳明心学相关问题考辨研究”“王阳明心学研究方法”“新鹅湖之会”。内容涉及王阳明心学义理、王阳明心学价值、阳明后学、历史上的阳明心学、阳明心学与佛老关系、阳明后学相关问题的考辨、王阳明心学研究方法等内容。特别是《新鹅湖之会》,呈现了当代阳明学、朱子学著名研究专家对于理学与心学的
“廉”是中华传统伦理的重要范畴,也是儒家政治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在“何为廉”、“为何廉”及“何以廉”问题上有系统阐释。 从理论层面看,“廉”是立人之大节,治国理政之基础。儒家廉德思想的构建,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哲学基石,以民本思想为政治基石,以仁者爱人思想为人伦基石,以公私义利理欲之辨为价值基石。同时,其丰富内涵又通过“俭”、“耻”、“孝”等具体道德德目进一步体现出来。节俭是清廉的生活基础,知耻是廉洁的前提,孝是实现清正廉洁的重要条件。 从实践层面看,儒家“廉德”之践行,《周礼》中“善、能、
“《春秋》以道名分”,作为公羊先师、汉代大儒董仲舒发明《春秋》经义,承先秦儒家之“正名”,提出“深察名号”的主张。立足对《春秋繁露》等董仲舒传世文献的比较对勘,考论《深察名号》之真伪与文本面貌。经由对《深察名号》篇的文本细读,探赜董仲舒顺天、应人以真物的名学理论,及其以正名为方法、以心性为内在基础,以教化为最终目的的文本脉络。《春秋》尤重名例,董仲舒所申述的“五号”与“五科”之说即可视作为对《春秋》由“名”见“义”、“名”寓褒贬之义旨的贯彻。而其所论《春秋》之辞又包括《春秋》“属辞”之一般观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