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为西汉初期吕太后临朝施政及的历史。公元前195年,为中国历史奠定基础的汉朝皇帝刘邦去世,由其年轻的儿子刘盈即位,实权几乎由刘盈的母亲吕太后掌握。惠帝在即位后第七年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少帝恭和少帝弘)先后成为皇帝,因为年幼,吕太后实行“临朝称制”。从《史记》《汉书》开始,在很多研究中,吕太后与功臣和刘氏一族对立,被视为充满嫉妒心和野心的祸水。
本书通过对高句丽、拓跋鲜卑两个民族的国家起源过程的分析,以个案研究为基础,辅以对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总结了中国北方民族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演进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流行的恩格斯和塞维斯的两种国家起源理论的异同与正确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既有对高句丽与拓跋鲜卑史料的重新疏理与考辨,也有对理论的反思与比较,并将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是目前国内研究早期国家起源问题的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
本书叙述了作者个人、家族、家乡的发展变化,既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也是一部家乡发展史。书中所述,体现了个人与集体、回顾与前瞻;此外,反映出作者作为外交人员特有的家国情怀,即便身居海外,也无时无刻不心系祖国。
1517年被广泛视为欧洲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年,这本书的重点是从全球史的角度呈现1517年的世界面貌:1517年及其前后发生了什么?各级统治者、贵族与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如何?当时的人们抱有怎样的世界观,如何理解自己看到的和不理解的事物?以及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后果,某些事件何以成为影响深远的决定性时刻?从拉丁欧洲到陌生的俄罗斯,从问题重重的教廷到如日中天地跨三洲的奥斯曼帝国,从阿拉伯海岸、马六甲到大明王朝,从西班牙到中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作者展现了1517年世界的权力格局、货物与财富
斯巴达人的形象已经不可磨灭地融入了公众的意识:长发披肩、肌肉发达、身披红袍的战士,手持印有希腊字母"λ"、闪闪发亮的青铜盾牌,以自由平等的身份列队而站。然而,这种以耐力、平等和武力著称的迷人形象所反映的并不是现实,而是一个关于失落世界的神话。这个神话自斯巴达全盛时期便萦绕其身,后来一直被斯巴达人努力维护。评论家对这个独特社会的态度通常是或钦佩或谴责,安德鲁·J.贝利斯深入研究了现有资料,致力于揭示斯巴达故事背后的真相与矛盾:虽然斯巴达战士以"平等者"自居,但他们的平等却依赖于对原
本书从美国学界对丁玲的研究入手,介绍了丁玲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历史,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学界对丁玲主要的研究方向及观点,评价和审视美国学界的丁玲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关于《卡利古拉》的几次访谈;访谈阿尔贝·加缪;“不,我不是存在主义者;《侍奉》杂志访谈;西班牙对我们而言依旧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多萝西·诺曼采访阿尔贝·加缪;三次访谈等。
沉睡的访谈,被封存于盖蒂研究所档案室内,一份长篇对话的手稿,对话发生于1941年的里昂与尼斯,发生在艺术评论家皮埃尔·库尔蒂翁与亨利·马蒂斯之间。关于人,关于地点:早年在巴黎的波希米亚生活、突破学院派传统的尝试、与艺术商及收藏家的交往、对技艺的思索、寻求光与色的旅行……在马蒂斯的叙述中一一浮现,鲜活犹如他绘画中的色彩。闲谈中的马蒂斯随性、真诚。未经雕琢,毫不迂回。访谈回顾了这位野兽派艺术大师的创作生涯,而马蒂斯做出了将永远埋葬的决定,因为他意识到“造型是无法被描述的。我们无法用词语来创
本书内容包括:“我要在这本书上署名!”、“谢里的诞生并非偶然......”、“的确,是爱情驱使的......”、“我不喜欢揉皱自己的记忆......”。
本书是国内出版的首部布勒东访谈录,收录布勒东1952年应记者之邀,为法国广播电台录制的十六期访谈文稿。在其中,布勒东漫谈个人过往与经历,回溯言与词的游戏、解放无意识的运动、破碎语句拼贴的梦境,谈及对先锋派诗人及艺术家的看法,讲述流动成一场超现实主义的精神历险。献出“一份证词,用以重温超现实主义的燃烧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