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熙宁新政,描写了宋神宗时期的社会局势以及变法背景,展现了一代拗相王安石为改变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状态,突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历史格局,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力挫保守势力,积极推动国家走向变革道路的波澜壮阔的历程,赞颂了王安石奋不顾身的坚强意志,严于律己、一尘不染的可贵品格。本书意图读者读懂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在历史变革中读懂古代中国。
本书按出生年月,共收录研究了11位常州籍翻译家。全书共分两个部分,即翻译家研究和译论拾萃。对每一位翻译家的研究基本又分为简介、生平介绍、翻译活动与实践(作品)、翻译思想及译作评析等五个方面。此外,在译论拾萃部分,本书还收录了几位翻译家有关翻译见解的论文或访谈等。
"《读春秋》系列近百万字,讲述从东周周平王起到越国灭吴,约300年的春秋历史故事。系列分为三个部分:伯业、中原、华夏。当时,社会秩序正在由“周礼”向“霸业”过度,周礼经过几百年的运行已不能代表社会规范,约束不了社会秩序。历史逼迫“周礼”进行改变,必须由1.0版本向2.0版本演变。 《读春秋•中原》在第一部《正再读春秋•伯业》的基础上,用通俗语言介绍以晋国、秦国、楚国为代表的诸侯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作为,重点突出以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为代表的杰出人物在争夺中
《尚书孔传参正》是王先谦最为经典的一部经学著作,是清代有关《尚书》学的一部集大成之作。王先谦对《尚书》今文学、古文学各自的渊源与流变进行了详尽的考辩和梳理,其中有他对前人学术成果的吸收和整理,也有他本人的学术见识和考据所得。全书共36卷,成书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是王先谦集解类著作中最成熟、最完备的一种经学著作。他将乾嘉汉学最擅长的各种治学方法,如文字、训诂、辑佚、校勘、集释、辨伪、考据等熔于一炉,经过合理编排,将前人,尤其是清初阎若璩至清末皮锡瑞几乎所有清代汉学大家有关伪孔《尚
本书是近代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中国实干企业家的先驱者——张謇的传记。作为一位大百科全书式的开路先锋,科举应试、仕途从政、兴办实业和地方自治,构成了张謇的人生主线,在众多领域演绎了他的人生的跨界传奇。作者还从传主的日记、来往信函等私人文献和诗歌作品等着手,在细微处探寻他的“-朋友圈”、日常生活、家庭纪事、教子之道等,多层面展现了张謇最具个性的侧面(侧影)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试图揭示他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当下人生的启迪,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本充满自然之美、亲近动物、图文并茂的动物观察笔记和纸上“动物世界”。如果能找回作为一只动物的状态,人会不会比较快乐?在动物的寂静生活里,是不是藏着笨拙的生命谜语?在和非洲的野生动物做了15年邻居后,作者(非洲的青山)积累了厚厚的一部动物观察笔记,仅通过优美生动的文字和充满生命张力的一手摄影图片,读者就能产生“动物世界纪录片”的观感。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悉心讲述这些动物的习性和故事,它们是怎样演化而来的?它们是怎么生存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作者在跟踪观察它们的过程中
《共和国科学英才》以图画故事书的形式向青少年读者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生平故事、科研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讲述了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呕心沥血奋斗一生的先进事迹。从少年立志报效祖国,到投身我国核武器事业,带领科研队伍攻坚克难,最终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做出重大贡献,本书体现了于敏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
保尔·克洛岱尔,法国象征主义后期诗人、剧作家,外交官,法兰西学院院士。作为诗人,保尔·克洛岱尔在法国诗坛举足轻重;作为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独树一帜;作为外交官,他曾在中国工作过十四年之久。克洛岱尔身上混合着复杂的多重身份令他的人生与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与让·阿姆鲁什的访谈中,克洛岱尔他的信仰、他的作品、他的外交生涯,尤其是他与中国的相遇,还有他对文学的特殊见解,包括对莎士比亚、拉辛、司汤达的情感变化,兰波、马拉美对他的重要影响,对纪德、普鲁斯特的不喜……
他是发明家、企业家、创新者、梦想家,身上有托马斯·爱迪生、亨利·福特、史蒂夫·乔布斯等行业变革巨头的影子。从Zip2、X.com、PayPal 到SpaceX、SolarCity、特斯拉,他的每一次跨领域创新都体现了非凡的智慧。他在不断颠覆金融业、能源业、汽车业、航天业、交通业……他所开创的事业,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是美国商业历史上不寻常且引人注目的存在,他把自己的精力和巨额财富都奉献给了创造一个像科幻小说中的黄金时代一样丰富而深远的未来。在将近4
兵马俑是大秦帝国实力与气度的象征,兵马俑的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在时代中生活过的证明,他们似秦帝国的一个个细胞,成为大秦帝国最鲜活的注解。
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和秦咸阳城遗址发掘领队许卫红,30年来始终坚持不懈地寻亲迹、研究秦史,在本书中,她为我们呈现了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诸多细微的发现,它们合力再现了秦代社会的鲜活图景:沿着秦俑家族开枝散叶的脉络,能看到秦人怎样的创新和传承、现实与期望?物勒工名制度日臻完善,用接骨膏修修补补的兵马俑,代表着秦人的务实还是监管部门的妥协?秦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