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诉求,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视域出发,详细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并通过对现实境遇的分析,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对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遵循的主要思路和核心要义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尝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文化人与以文育人”“以德治国与中国之治”“和谐社会发展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案例的探索,最终凝练出将中华优
本书为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文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从日本侵华史的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书收录的文章从一手日文档案出发,论及近代以来日本的组织、行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侵华战争以及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以及侵华战争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教的诸多方面影响。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ZDA261)阶段性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双一流”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结项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汉代以来传统丝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线得以开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通交和贸易关系;在交流方面,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丰富。本书分十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第一章总结了近四十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系史研究;第二、三章分别介绍了北魏和南朝萧梁时期的中西交通;
家铉翁(1213-1298?),号则堂,世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九日,即南宋投降的三天前,他与文天祥同时受命于危难,被委以签枢密院事。宋廷颁布降诏,惟他拒绝署名,而后作为五祈请使之一,被押解大都。元欲尊以高官,他义不二君,被圈禁河间(今河北河间),遂以《春秋》教授弟子。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成宗即位,感佩其志节,特放归蜀。时已年逾八十,羁困北方长达十九载。 家铉翁著述现存《则堂集》六卷、《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几乎全部完成于羁北时期。作为宋亡之际的爱国士
《辽史·礼志》是研究辽代政治、礼俗以及辽与北宋、西夏、高丽关系的基本史料。本书在中华书局点校本《辽史》修订本基础上重新校点,并疏通文义、解释典故、考证礼仪的初始年代及地点。不仅可供古代史研究使用,也可供影视剧创作参考。古代君王与臣下如何行礼如仪,正是相关文艺作品应当追求的细节真实。
本书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其次,深入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最后,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现状、对策、实践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与模式,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对司马相如研究的探讨:司马的政治、文学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和对历史、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内容。如川师大教授李大明、唐普撰写的《近百年司马相如研究综述》,川大教授张勇《佛教視野中的司馬相如——以中土寺院志為考·查中心》,南京大学教授许结的《司马相如文论与武帝朝政治,山东财经大学教授王继训的《司马相如文献整理研究窥见之一二》,社科院历史所李桂《论司马相如对儒家“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的《从司马相如对李杜的影响看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郑小琼
本书共十六讲,主要由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三个部分构成,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历史观的多样性及选择”“史学功能探索”“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环境史学基本原理”等多个方面。
“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祭祀是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大事,也是理解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枢纽之一。本书从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历史衍变、祭祀仪式的礼乐文化内涵、国家祀典与地方祭祀的关系、域外视角下的明代礼制四个方面,阐释了祭礼仪式之于明代国家政治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本书基于考古材料进行观察与分析,同时结合文献材料和其他方法加以比较研究,提出并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对“高原丝绸之路”这个命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书中各章节内容均以近年来青藏高原的考古新发现为基础,广泛结合汉藏文献以及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进行论述探讨,论证了“高原丝绸之路”的概念、主干线以及交通路网等内容,构建了史前至唐代高原丝绸之路的基本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具有学术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