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有关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的科普佳作,它生动地介绍了图灵的生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了图灵在计算机科学、数理逻辑、密码学、人工智能、人工生命、认知科学、机械化数学等诸多领域的杰出成就,其中不乏一些高屋建瓴的思想。例如,作为通用计算模型的图灵机、对判定问题的否证、机器学习的本质、形态发生的动力学解释等。本书内容细致严谨,从多个视角为我们描述了真实而立体的图灵,可作为研究计算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图灵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对强人工智能的期待、对人性的理解、对苦难的忍受,都值得我
1911年,美国地质学家罗林·钱伯林(Rollin T. Chamberlin)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发的都江堰小镇上戏台与相机相遇照片,让历史上西方与东方在镜头里互视。本书以此为切入点,整体回溯了《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有关中国的报道,聚焦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故事与地理景观,为跨越百年的无声文字与影像赋予多重审读视角。全书重点放在“西南一隅”,梳理了关涉西南形象的四重主题,涵盖植物地理、道路交通、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等,运用了跨文化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反思文化书写中的多重面纱,从不
鲁迅文学奖是我国文学领域的重要奖项,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揭晓后,《文艺报》第一时间对鲁奖获奖作家进行了系列专访,向广大读者介绍获奖作家和获奖作品。
本书汇集整合《文艺报》等媒体相关文章,包括35位作家专访、7个奖项综述等,并配以丰富的图片,全面、细致、立体地展现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的创作历程、著述心得、个人风采等,综合评析了获奖作品的精华亮点。
阅读本书,可以引领读者走近名家、了解佳作,可以给人以写作、成长、成才的多方面启示,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学发展现状趋势并
设计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科技创新和社会创新的最佳工具。 如果你是设计的从业者,可以借由本书中收集的案例和访谈,找到你在设计行业中的生态位置。如果你并不是设计的从业者,也不要认为设计与你无关,在不远的将来,人人都可能在某时某地扮演着设计师的角色。设计已经从加分项变成了必须项。
上海的繁华辉煌,一开始是个“海上奇观”。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不仅由一个长江下游的县城,一跃而成东亚数一数二的国际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与“女性”共同挑战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西风中的资本主义,在上海长出最能代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中国的现代性不能不谈上海。 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国家角色尚弱的20世纪初期,这个新富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
本书所论谏议是指在古代,百官吏民针对国家事务或君主个人生活向君主发表意见及看法,或对君主过失提出意见并规谏其改正。谏议关涉言论,君主是否善于纳谏是国家治乱的晴雨表。在治世,明君对于言者所谏之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会惩罚言者而导致言路闭塞。在乱世,上有昏庸的君主,下有谗佞的小人,言者所谏容易触怒君主或招致群小报复,导致杀谏、惩谏的结果。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传世文献、历代相关研究论著,论述了秦汉谏议的若干重要问题,如秦汉时的谏官、谏议的种类、求谏应谏的方式、谏议的技巧、
“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祭祀是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大事,也是理解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枢纽之一。本书从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历史衍变、祭祀仪式的礼乐文化内涵、国家祀典与地方祭祀的关系、域外视角下的明代礼制四个方面,阐释了祭礼仪式之于明代国家政治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本书基于考古材料进行观察与分析,同时结合文献材料和其他方法加以比较研究,提出并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对“高原丝绸之路”这个命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书中各章节内容均以近年来青藏高原的考古新发现为基础,广泛结合汉藏文献以及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进行论述探讨,论证了“高原丝绸之路”的概念、主干线以及交通路网等内容,构建了史前至唐代高原丝绸之路的基本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具有学术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于1972年,50年的发展历程蕴涵了几代学者长期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在庆祝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50周年之际,本书编辑组收录了50余篇来自任教老师和校友的采访稿件和回忆文章,回顾了刘敦愿、蔡凤书、李肇年先生等前辈创建专业的点滴过往,回忆了几代学人走上考古之路的校园生活与田野经历,并寄语于后生。温故而知新,本书旨在回顾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成长过程,总结和传承山大考古精神,为考古专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支撑。
本书为“鄂尔多斯文博论丛”系列丛书中的第一本。主要包括文博新论、文物研究、博物馆探索、鄂尔多斯青铜器研究、革命文物研究、民俗研究六个部分,汇总了鄂尔多斯文博界相关研究人员就以上方面问题的**思考。本书内容所涉主题皆是当下中国文物及博物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的作者也多是奋战在文博行业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这些思考对高校文博专业的研究人员、相关文博机构的从业人员势必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