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围绕浙东水利、运河文化、大禹文化等课题进行研讨,重点篇目有《绍兴尧舜禹遗迹图的编制与文化探源》《水利视野下的大禹治水及其文化意义》《论越国山阴故水道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唐五代时期浙东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互动关联研究》《绍兴城市水利简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中的文献支持——以绍兴为例》《发掘尧舜禹文化的当代价值》等,旨在全方位、多学科、深层次地研究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鉴湖,探索解决绍兴水利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成立五周年,汇报本所学人五年来在历史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特组织编辑此论文集。 论文集分 “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理论概念与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思潮与学术争鸣”“史学传承发展与学术转型”“史学视域下的国家治理研究”五个部分,特精选本所同仁的代表性学术论文59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所同仁五年来的学术研究与学术转向。我们也希望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积极关注重大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关注历史理论学术前沿与学科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理论研究“三大体系”
现主要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裕固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也是具有古老的历史。裕固族先民由明代关西八卫破散、后被明政府安置在祁连山,最终形成为一个具有共同体特性的少数民族。文集收录31篇论文,内容包括“裕固族历史研究”、“裕固族民间文学、民俗研究”、“裕固族史料文献研究”三个方面,对裕固族的历史文化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裕固族历史研究”、“裕固族民间文学、民俗研究”、“裕固族史料文献研究”三个方面,对裕固族的历史文化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块土地及其表面的植被,能否成为“风景”,取决于人们对“自然”这一理念的建构,而审美理念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过程,牵扯到各种权力的博弈。本书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风景”的形成为明线,以英国这一时期的国际冲突(“反法”)和国内冲突(贵族与资产阶级、“城与乡”)为暗线,试图回答从启蒙运动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时期英国如何借鉴、吸收中国的造园思想,利用“风景”来解决大不列颠的民族认同问题以及国内尖锐的阶级斗争和城乡矛盾。
世界考古论坛会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主办,十几个国家的著名考古学家参与的盛大的学术活动。《世界考古论坛会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海研究院,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大学主编,是世界考古论坛中发布的优秀论文集。本文集有中外顶极学者的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的文字,还有当年评出的十大世界考古发现的介绍,有大量的由知名考古学家提供的图片,反映世界各地考古现场的情况。是一本了解世界考古学现状的比较优秀的著作。
本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篇,可前后两面翻阅。上篇收录有与龙相关的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寓言,还有与龙有关的文博知识及“四大名著”中的龙故事。下篇收录有与龙有关的节日、风物、人物,等等。文本内容中还穿插引用了近百幅由出版社特别邀约的国内知名当代艺术家、设计师新创作的龙有关视觉、雕塑及文创作品实拍图样。阅读本书,读者可透过汇集的种种神话寓言,感受龙文化的神秘威严;也可领略风物民俗,发现龙文化的世间传奇;还可通过当代艺术家设计师的作品感悟都市生活中的丰富龙文化。
《中国古代史(下)》是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基于《中国古代史(上)》的讲授,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历史专业本科生了解和系统掌握中国古代从唐末五代直到清末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在培养学生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依托具体史料,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分析史实、评价现象的能力,通过史实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进而塑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培育学生们的家国情怀。本书从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出发,选取了教学中的二十四个片段,从教学目标、教学
目前,学术界关于民国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书以1927-1937年为考察时段,运用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突破昔日成果分散与零星的局限,采用历史比较法,对高校进行分类对比,对不同专业与区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进行横向比较,探讨毕业生就业的异同与特点,客观公允地评价国家、社会与学校的作用;从社会转型的宏观视域,系统阐释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走向与特点,力图还原当时大学生就业的真实状况,即:中国大学毕业生因所属学科不同,其就业呈
《北京市情研究文辑》(第五辑)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市情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包括“首都发展篇”“专题研究篇”“区域发展篇”3个篇章。《北京市情研究文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研究综述和深入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力图为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各界读者了解北京市情、研究北京发展提供参考。
张恒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从事教育事业五十余年,倾心于史学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独有建树,获得丰硕成果。本书为河北师范大学整理老学者文库之一种,本书收录张先生生前精品著作、文章,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文编,收录《现代学潮问题》《学制改善之管见》《考试问题商榷》《共工洪水故事和古代民族》《试论两汉时代的社会性质》《六朝儒经注疏中之佛学影响》《读〈世说新语〉札记》《庄子与斯宾诺莎哲学这之比较》《论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要点》等论文,所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