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对经典作家著作进行细致研读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界在唯物史观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做出重新认识,努力建构一套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唯物史观解释体系。在对唯物史观传统解释体系在引证经典作家论述缺乏全面性与解释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缺乏说服力两大问题进行系统剖析的基础上,本书首先着力于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基本概念和有关阶级、国家、世界历史、文明、社会主义等概念的基本理论;继而,在重
《价值论研究》是由上海大学价值与社会研究中心和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价值论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编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和西方价值论研究的经典和当代前沿价值问题研究,包括中西方价值哲学理论研究、核心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研究、当代其他热点价值论问题研究等,集中反映价值论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推动中国价值论研究发展进程、促进中国价值哲学界与海内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辑分为名家访谈、价值论主要著作巡礼、价值论基础理论研究、评价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文化与价值研究
本书对指数思维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进行研究,采用设计研究范式,按照理论解析、模型构建和教学实证的科学研究流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趋同发展及其培养模式进行分析。遵循正向设计、反向修正的思路,基于TACD模型,设计教师指数型趋同发展模式,实施教学实验。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并穿插准实验研究,以验证模式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并对模式进行修订。在模式修订的基础上对TACD模型进行二次修正,引入指数思维重构升级版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TAECD模型,旨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
本书通过对清初以来湖南社会变迁与湖湘学术演变的研究,分析了晚清湖湘汉学兴起的“内因”与“外因”,并对相关著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本书认为,晚清时期湖南汉学的兴盛,实际上是清初以来湖湘学术的另一面相——汉学逐渐发展,由隐到彰的结果,并与当时湖南地域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相关学者在经学、史学、诸子学多个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对整个清代汉学的接续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此外,汉学研究在湖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不少汉学家或上陈直言、或投身疆场,即使在退居乡里之后,仍积极参与公
本书试图在回顾百余年来海内外墨家逻辑思想研究的基础上,以西晋逻辑史家鲁胜在《墨辩注叙》中总结的“同异生是非”论题为线索,展开对墨家逻辑思想中的相关概念与论式的相对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因“同异生是非”论题涉及了墨家的名实观、同异论、是非论和论式运用的正确性等问题,故全书围绕着四个方面展开:其一,对墨家“取实予名”和“以名举实”的名实观的梳理与分析。其二,对墨家“别同异”和“交同异”的同异观的梳理与分析。其三,对墨家逻辑思想中的“明是非”问题的简要讨论。其四,对“譬”“侔”“援”“推”等论式和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特有的范畴,“治道”这一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秦汉以后被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所广泛使用。本书详细分析了从先秦到明清,历代以来主要儒家哲人的治道理想,试图展现古典儒家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为现代中国的思想演变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作者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所教导形成的“政治共同体”,塑造了儒家以道统引导政统的政治理想。从汉代儒宗董仲舒倡导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到宋代朱子“格君心之非”,再到明代王阳明的“内圣外王”,儒家对王道政治的期待
本书稿是在著者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互动发展研究”最终成果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其中首次提出“中国少数民族儒学”这一概念,得到了同行专家肯认和2020年国家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采纳列项。书稿论述了儒学在我国诸少数民族哲学思想观念中传播与影响的历史,以及我国诸少数民族对儒学的认同吸纳和融会转化,创造性地形成了诸如“释儒”“伊儒”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儒学理论,由此揭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的优秀传统思想资源。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获2017年
本书内容包括:荆门到任谢表、与孙季和、与罗春伯、与朱子渊、与吴斗南、与邓文范、与吴叔有、与沈宰、与章茂献论筑城书、与章茂献、与张元善、祷雨文五篇、与陶赞仲、与章德茂等。
本书以《延平先生李公行状》《宋史·李侗传》为创作蓝本,发挥合理想象,全景式地呈现李侗的生平事迹。作品布局详略得当,将笔触聚焦在李侗作为一个理学家和教育家,是如何在乡间学习、钻研、践履和传播日用常行之道的,侧重表现李侗如何为人之子,如何为人之夫,如何为人之弟,如何为人之徒,如何为人之父,如何为人之师,从而使进入孔庙受到万民仰望的先儒李侗,面目由模糊变得清晰,从一尊享受世代崇祀的木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站立在读者面前。
本书共上中下三卷。记载有关“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论点的问答。内容包括:徐爱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