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研究通讯》是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编的综合性学术文集,是中外学者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文集侧重介绍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收录相关专业的新近研究成果,涵盖中国文学、文献、历史、考古、艺术、中西交流等多个领域。本书编辑委员会主任为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委员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多家高校和学术机构,主编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刘玉才教授,作者多为国内外一线学者。 第27期包括文明传播、文献天地、汉学人物、马可·波罗研究、研究综览、基地纪事等几部分,文章多具有原创
一位中国学者,在印度知名私立大学做了七年的教授,以通俗的语言、严谨的观察视角,记录了她进入印度工作、生活的三十段经历。这三十个故事如三十张切片,从不同的侧面打破迷雾、拨云见日,呈现其 “印度印象”,体会其文化纠结,挖掘我们不曾了解的、这个复杂国家的内在文化“宝藏”,勾勒出立体而有深度的印度社会轮廓。亲历印度后再看世界,感悟印度后再体悟自身,对照自己后再反观他人,也许这是本书所带给我们的难得体验。
本书汇编了近年来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蒋南翔奖学金、一二九奖学金及国家奖学金等获得者的个人风采,全方位展示了优秀学子在学术科研、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成果,突出了当代优秀青年人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展现了清华学子勇于担当、行胜于言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面貌。本书展现清华学子如何走过学术之路、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如何应对挫折困难、如何规划职业发展,希望在社会更大范围内传播正能量,引领当代青年培育家国情怀、提升专业能力、为社会作出贡献。本书主要面向的读者对象:清华大学在校学生;清华大学校友;其他高校群体;社
《清史论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的专业集刊,创刊于1979年,是国内史学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术刊物。经过几任主编和编辑部同人的努力,坚持办刊初衷,不断提携、扶助清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对当代清史研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021年开始,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纳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集刊”,2022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AMI综合评价”核心集刊。 本辑稿件组织了4个栏目“专题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献研究”“读史札记”,其中
《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第3辑)》共有13篇文章,分布于“政治与军事”“经济与社会”“文教与日常生活”三个专题中。从整体来看,本书对民国时期司法系统人事调配、“武力分离满蒙”方针下日本政府的一系列军事压迫政策及其影响、孙殿英西进的前因后果、内蒙古的羊种改良、英资太古集团对中日战事的因应、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以及时人对熊猫的认知过程等进行了细致描写,涵盖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研究的多个侧面,能够提供很好的学习和研究参考。
本书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北大史学》前已按照一年一期的速度,出版了20辑,自第21辑开始,《北大史学》已经改为“专号”和其他文章相结合的方式。本辑为第26辑“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国史”专号。内容分为“专题研究”和“学术评论”两个部分。专题研究收录论文9篇、书评1篇,部分文章篇幅较长,大部分文章均是一对某个事例或人物的具体考证为切入点,以小见大。这些论文讨论了8世纪东亚的书籍流动和知识往来、明代学术笔记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传播、出版及接受过程、17世纪东亚“返礼学”思潮、明清朝鲜燕
《古写本〈尚书〉异文研究》对古写本《尚书》异文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总结了异文中隶古定古文的构形特点及形体演变通例,并选取部分典型字例进行详细疏证。全面收集了异文中的隶楷异体字形,并从简化、繁化、变异、混同四个方面对这些隶楷异体字作了详细讨论。将字形比对分析的成果与历代《尚书》文本及古注相互印证,用于评鉴历代文本校读和古注得失,并且对《尚书》文本的解读给出倾向性的意见。本书对《尚书》写本用字研究、传世古书用字研究和《尚书》文本研究,都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旨在揭示钱穆先生的文化观、道德观、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进一步挖掘钱穆先生的文化-道德观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文化建设方面,试图增进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重要特质和核心精神的认识,进而加强人们对中国文化精华的认同和自信,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道德建设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延续和培育中国文化崇德向善的精神特质,帮助人们认识和体悟道德对生活和人生幸福的价值和意义,此外,有助于道德建设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和实践。
《社会史研究》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本书此次分为三个专栏,分别为“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书评”。“专题论文”收文10篇。内容有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考察山东临沂岭前村的社会劳动分工、鄱阳船民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广州商团与1924年的官商争械潮、黄展云与营前模范农村试验、清末民国东太湖的水域开发和生态环境变迁、清代1801年直隶水灾的灾荒应对、明清易代江南社会的多元图景等等问题。“学术评论”栏收文2篇,为对中国社会史研究70年的回顾,以及三十年来中国近现代灾荒史研究的回顾与展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创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为区域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分享最新研究、交流最新思想的平台。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集刊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能够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