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借鉴国内外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系统回顾十年来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建设历程与发展成效,并结合福建省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协调发展中的实践探索情况,提出有助于加快福建省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数字史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它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方法进行历史学研究。作为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它邀请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共同参与,为探索、理解和展现过去提供一种令人兴奋的新方式。 本书提供了对数字史学简明扼要的介绍。从讨论历史数字化研究的起源开始,作者探讨了历史如何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问题,随后介绍了数字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包括数据库和档案、跨学科和公众参与等。此外,作者概述了大数据研究方法及存在问题——无论是涉及文本资料的,还是涉及视觉资料的,并给予原生数字化时代以特别关注。
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被誉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人桥”,这不仅仅是因为她主要的文学创作成就于中国大地,还因为她作为一名具有不凡的思想远见的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在不同时期为支持正义东西方人文交流发挥了独特而积极的作用。本书对上万篇美国报刊对赛珍珠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收集、整理和遴选研究,按照“巨星陨落”“东风西风与大地”“中国不会亡”“中国最好的朋友”“博爱”“不灭的期待”等主题,发掘出以新闻资料为视角来观察赛珍珠、研究赛珍珠的独特价值,为了解赛珍珠、研究赛珍珠、评价赛珍珠提供了全新的研究素材,使
本书基于对伊犁河谷清代“伊犁九城”、牛录城堡、卡伦、营盘等驻防城的考古学调查、测量和勘探,结合中外文献、图片资料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证和研究。伊犁驻防城体系的发展历经初建、高潮、完善、战乱、重建五个阶段。各城形制规整、特点鲜明,军事防御设施完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双核心”布局,互为掎角之势。伊犁河谷清代驻防城是在中央王朝的主导下,由各族兵员百姓共同建起来的,它们有效地稳固了边疆局势,维护了国家统一。以此材料和史实为本,作者还就城市考古学、城市形态学、“中心地”、边疆理论、“新清史”等理论范式做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面考述宋代内臣李宪事迹的作品。李宪,宋神宗甚为宠信的内臣,在熙宁、元丰年间执行拓边西北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继王韶后主持开拓熙河路的主要执行人。其间他采取的政策和提拔重用的一批文臣武将,对哲宗、徽宗时期经略西北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哲宗元佑旧党当政时期,李宪被斥为内臣四凶之一,哲宗亲政新党复归后,则被誉为名将;宋室南渡,士人朝臣又将权宦童贯之祸归罪于他,责他罔上害民,贻患中国。 本书根据文献史料、碑刻铭文,以绵密的考证,生动的笔触,详细考述了李宪的军事生涯,认为其谋略和
该传记用简练清朗的笔法将盛唐诗人王维的一生娓娓道来,以王维优游于仕隐之间的经历为经,以其经典诗歌为纬,展现了一个饱含生命深情、于山水佛禅之间从容自在的诗人形象。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诗佛”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忠实的呈现。同时涉及盛唐的历史、文化、诗与禅的流变等,考证严谨、内容丰富。
本书以“史记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为研讨重点,收录论文60余篇,分为五个部分:一、《史记》文本与注释研究;二、《史记》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三、《史记》思想文化研究;四、《史记》文学艺术研究;五、史事研讨及其他。
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二十八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形象史学”,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器物研究、图像与形象、壁画研究、地理图像、考古札记等五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章符合学术规范,都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圆满的论证和说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献、图像材料等丰富、可信。
本书对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二战以来,国家的发展道路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其规律和必备要素,如第一,具有建制性能力的国家;第二,易于流动的社会结构;第三,与当时的技术浪潮相适应的高质量经济活动,第四,具有修复和保障上述三者持续存在的制度体系。这四个要素构成一个系统性的结构,对于国家的交替兴衰起到了决定性的力量。对于一个成功的国家而言,无论其起点和路径有何差异,其发展过程在以下特征上都是相同的:国家有能力保障最低限度的政治秩序,完成对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激励、动员和目标设定,达到推动政治-经济-社
本书考察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认同,而是在非常环境中的群体认同。本书锁定的历史空间为清代的浙江省温州府,研究的群体为明清易代之际的忠烈、遗民和新朝的合作者,嘉道时期社会危机显现时的士绅群体,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监生集团,社会危机深化中的光绪朝地方官,强势的西方文化进逼下的士绅群体,以及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草根读书人群体。本项研究旨在揭示清代温州深陷认同困境或认同危机的群体之生存状态,以及认同危机如何导向群体的行为选择。在研究中尽量兼顾了群体认同的长时段结构因素和认同被激活的短时段情境因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