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史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本书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史志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快推进深圳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增强深圳文化软实力,涵养粤港澳大湾区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于 2021 年 8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开始组织编纂,历时两年,始竣其工。《BR》《深圳通史》是一部记述深圳地区历史发展的通史著作。全书以时间为序,分为古代卷、近代卷、当代卷三部。本卷作为全书的首卷,主要记述先秦至 1840年鸦片战争前,深圳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学术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主要刊发宋史领域学术论文,兼及辽夏金元史。此为第35辑,收录35篇学术论文,分为名家访谈、宋代政治史研究、宋代军事史研究、宋代文化史研究、宋代文献与考证、辽金元史研究、综述等栏目。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本书是2019~2020年对金中都外城西、南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呈现,对首次正式揭露的城墙、马面、护城河、城内街道路等外城城墙体系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初步探讨了金中都外城的营建方式、建造工艺、防御工事和形制格局等特征,论及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城市变迁的历程。通过科技考古分析以及与北宋东京城、辽上京、金上京、元大都等城址的比较研究,总结了金中都城的营建特点,突显了金中都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乃至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演变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这里有这样一群科学家 —他们辛勤奉献、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坚忍不拔,为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的科技进步立下汗马功劳。这些头顶光环的科学家离我们有多远?他们是如何成为科学家的?科学家是怎么工作与生活的?怀揣理想的青少年如何选择自己的成长道路?这本贴近生活、契合大众的科学家故事锦集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新农村建设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书稿提取闽北10个县市区具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记忆”,分乡训乡约、建乡舍、乡纩乡技、乡情乡恋以及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等5个篇章,以优美的散文书写,配以精美的图片,聚焦乡村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传播者,多角度宣传南平特色文化,特别是朱子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书院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闽北大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本书为记述福建省上杭县溪囗镇红色革命历史的资料集。书稿通过革命史概述、老红军回忆录、革命基点村革命史、人物传记、相关研究文章和红色旧(遗)址、红军标语等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示溪口的红色历史。其中开展土地革命和苏区建设,扩大红军和拥军支前,坚持游击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历程,反映了溪囗镇儿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付出巨大的牺牲,做出重要的贡献。该书稿经过了上杭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专家评审。
欧洲起源与亚洲!她是一位漂亮的公主,被英俊的宙斯绑架到海上,落到了克里特岛的海岸上。除此以外,古典时期没有对欧洲的其他描述。它是一个属于希腊人和罗马人、中东居民、埃及人、迦太基人和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空间。在这种文化丰富的民族混合体中,涌现出多种冲击,当时自由的政治、智力、文化和宗教力量对正在慢慢形成的欧洲产生持久的影响。哈特穆特·莱品(HartmutLeppin)讲述了欧洲的开端,揭示了它最重要的道路和转折点。同时,他解释了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概念,如自由,帝国和宗教。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民国物华号百子大礼轿》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物华号百子大礼轿——为对象,在结构上分为文论、图解、附录三部分,细致地呈现了百子大礼轿的历史文化内涵。文论部分包括10篇文章,对制作大礼轿的历史背景进行了介绍,以论文、访谈的形式深入介绍了该文物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同时以玻璃画、朱金漆木雕为主要对象,叙述了制作花轿的传统工艺技法,并阐述了保养、维护该文物的有效手段。图解部分则配有约90幅高精度的整体图及构件插图,多层次展示了大礼桥的工艺设计,使读者能够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通识类读物。主要分两条线索,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文人、官员和朝堂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官员制度、科举制度到家庭结构等。用趣味的语言梳理了相关知识点,比起传统艰深的古代文化常识书籍,风趣幽默,且与当下大众关心的趣味知识点结合紧密。目前市面上针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专门书籍少之又少。很多专业书籍,语言艰涩,没有针对性。作者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授课经验重新梳理和规划学生群体,或者说年轻人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网络图谱,用通俗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
本书为乌克兰日记作家、画家、雕塑家玛丽娅·巴什基尔采娃的日记,玛丽娅从12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她24岁去世,日记记录了她从懵懂少女到艺术家、思想家的蜕变过程。其写作风格极为坦诚,不仅可以从日记中读出她的情感、经历,对文学和艺术的认知与批判,还能读到她与病魔抗争中的积极和隐忍,到其生涯晚期的精神境界——时不我待、渴望荣耀,并全身心投入画作创作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