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 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的曾国国君曾侯乙的一座墓葬, 位于今湖北随州。曾国原为战国时期的小诸侯国, 在史籍中鲜有记载。1978年, 曾侯乙墓被考古发掘队开启, 成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其中的编钟等古乐器的出土, 成为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上的空前大发现。谭维四为曾侯乙墓考古发掘队队长, 自始至终主持并参与了田野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研究的全过程, 他以深入浅出、言之有据的文字, 辅以图片, 详细介绍了曾侯乙墓的相关历史、发掘过程和重要出土文物, 带领读者感受两千多年前
本书作者身为考古队队长, 全程亲历了兵马俑坑的发掘过程。在本书中, 他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 向读者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发掘过程, 妙析地下军阵排兵布阵之法, 再现大秦帝国兵戎相争的历史瞬间。
本书讲述一些被形容为“锐利”的女性的故事。多萝西·帕克、丽贝卡·韦斯特、汉娜·阿伦特、玛丽·麦卡锡、苏珊·桑塔格、宝琳·凯尔、琼·迪迪翁、诺拉·埃夫龙、雷娜塔·阿德勒、珍妮·马尔科姆等女性在哲学、文学、影视、新闻学和女权主义政治等方面各自的天赋不尽相同, 但都能写一手好文章, 在20世纪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那个没有太多人渴望听到女性就任何事发表观点的年代, 这些女性的聪慧、卓越和锐利并不总能为她们赢得赞美, 甚至她们互相之间也因坚守各自的立场而针锋相对又难分难解。
自2013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始在大数据历史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数据历史专业开设了诸多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其中《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系列讲座系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每年邀请10余位海内外在量化历史研究、数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专场的资深教授、新锐青年学者做专题讲座,本次书稿就是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演讲稿的结集成果,今后将每年出版一本,力争将《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系列专辑打造为一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本辑为第4辑。
松下幸之助是跨越时代的经营者,是影响世界的经营之神。他的经营管理思想对现代商业世界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经营人心、洞察人性是松下幸之助总结的极具东方哲学色彩的经营管理智慧。本书讲述的选人、育人、用人的道与术是松下幸之助经营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完整、清晰而真切地展现了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作者曾与托尔斯泰保持了长期的友谊和密切的接触,对其辉煌的人生、非凡的个性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体察入微,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红色濉溪》由政协濉溪县委员会组织编写,编纂历时两年,全书共20多万字,收录100来篇文章,分为濉溪县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杰出人物、遗址遗迹四个部分,概要介绍了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党的创立、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濉溪党组织的发展脉络、进行的革命活动,以及涌现出的濉溪县杰出人物。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从地方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指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本书为传播圆明园文化的大众通俗历史读物。《圆明园故事》从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 通过撰写历史故事的方式, 去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本书以史料为依据, 在清代文献、档案中选取与圆明园相关材料撰写历史故事, 分为“帝后在御园”、“揽胜忆旧闻”“多少人与事”三部分共三十余篇文章, 分别反映圆明园内帝王后妃、在朝臣僚等园林生活、礼俗及园林景观等方面的内容, 注重通俗性、趣味性、生动性、真实性, 以反映圆明园历史, 传承圆明园文化。
本书中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有助于读者了解陈景润的生平事迹和性格人品。作者在北京求学期间 (1975-1979), 与陈景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而这一时期也恰好是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关键时期, 也是他人生境遇否极泰来的戏剧性时期, 作者通过近距离的接触, 深入全面了解、观察陈景润当时的工作、生活以及心理状况; 以后, 作者又一直与陈景润及其家庭保持着亲密的联系。
凯塞林的这本回忆录以当事人的口吻讲述了波兰战争、海狮行动、巴巴罗萨行动、地中海战争等一系列德国重大军事行动的来龙去脉,交代了自己在这些行动中扮演的角色与所起的作用,将自身的经历与德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读者清晰地描绘出德国由兴盛走向衰败的全景图。跻身德军高层的凯塞林,与当时德国军政两界的重要人物都有往来,如空军总司令戈林、陆军元帅冯·博克、“沙漠之狐”隆美尔、帝国元首希特勒等人,在回忆录中,他利用这些条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试图对二战期间德国军事、政治、外交决策的缘由和动机做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