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都能想起许多令人激动的瞬间。从经济特区的设立到彩色电视的普及,从股票的公开发行到劲歌金曲的火爆,从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到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十年之间,每个人仿佛都拧紧了自己身上的发条,充满活力。 本书以年为单位,记述20世纪90年代的大事小情。作者张玮以客观而温暖的笔触将这些瞬间有机串联,让那十年的活力与朝气跃于纸面,让读者回想起如同初升旭日般闪耀的90年代。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传》以杜甫的生平为序章,以杜诗为纬,详核古代典籍,综录前人研究成果,用九章三十八篇文章,清楚展现了杜甫的生平脉络及其精神世界。无论人生之路如何崎岖难行,诗人杜甫一直拥有极度稳定的精神内核,始终对人世存着热望和悲悯,坚持用史诗一样的文字记录动荡时代下普通民众的遭遇。他用赤诚之笔记录时代的风暴,为沉默而苦难的底层民众的生活发声。作者力图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描绘出一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形象,一个“诗圣”的孤勇之路。
本书将龙华二十四烈士中王青士、伍仲文、蔡博真、段楠、费达夫、汤士佺、汤士伦、彭砚耕、刘争、贺治平、李云卿等十一位烈士迄今能收集到的有限事迹资料合编于一册,通过翔实的资料,细致的笔触,同时匹配了80余幅照片,尽力呈现了各英烈人物的详细生平事迹及其背景,展现了英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舍身忘死,取义成仁的英雄壮歌。
马寅初(1882—1982)是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本书从多个角度普及、深化和拓展了马寅初先生的人格思想、科学精神与学术理论,展现了当代青年学者对马寅初先生家国情怀和学术品格的继承和发展,共收录了关于马寅初先生及其人口学研究的13篇纪念文章。本书专注于人口发展与共同富裕社会议题,更多地强调了马寅初先生理论思想在当代学术研究中的延伸与拓展,是社会各界了解马寅初先生生平和中国人口学发展新研究动向的重要参考。文章写作风格较为通俗易懂,适合青年学者,以及对马寅初和人口话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书稿所收95篇文字为作者在博客盛世上发表的文史随笔。全书95篇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从商周、唐宋到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对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三千年历史中,许多众说不一、色彩缤纷的文艺与历史两方面现象进行推理分析,比如九鼎是真实存在过的东西吗?大老粗刘邦为何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指何人?苏东坡为什么那么幽默?古人所讲的义理、辞章、考据三个方面在文章中都有所体现。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思想性、可读性较强,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史功底。文字生动、有趣、活泼、俏皮,读来非常有意思。
一条丝绸路,半部中国史,书稿通过梳理丝绸之路上发生的历史事件,清晰可见丝路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和对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影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相辅相成,潜移默化,中国所以是中国,丝绸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直至今天,中国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依然是丝绸之路开放交流、共谋发展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时空交错,内容庞杂。为了更直观地感受丝绸之路的辉煌,作者用了20 多万字、400 余幅图片将沿途地理、人文、历史事件和当代状况予以介绍,图文互补,夹叙夹议。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档案梳解》共五章,以《史记》等史料为主要参考,按照今人档案的立卷结构形式,顺次梳理汉高祖刘邦之生平,解析其姓名由来、出生年份、出生地、成长轨迹等诸多为世人一直存疑的问题,并对其优缺点、历史功绩进行了分析,具有独到之处。同时,该书还将刘邦的家人,以及在翦秦、灭楚、兴汉大业中,对其有过重要影响的文臣武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入其中,进行了归纳介绍。作品在写作架构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全书结构合理,史料翔实丰富,语言文字流畅,评述较为客观,具有出版价值。
《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辑录了田余庆先生在书名断代范围之内的十九篇文章。这些文章,如《说张楚》、《论轮台诏》等,一般写在1979—1989年之间,少数文章定稿稍晚一点,但内容是在这十年之中酝酿的。有两篇写得较早,即《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与其他文章在观点上有承袭或照应之处,所以经删节后也选收进来了。最后两篇文章,即《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消除“代沟”,共同前进》,则是为了保存转折时期思想的一点陈迹,纪念上世纪那个“活泼泼”的八十年代,而收录进来。
这是一部年鉴派风格的中世纪文化史名著,作者采用结构主义、象征主义和心态史的理论方法,力图从总体上把握中世纪人是如何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的。中世纪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行为都受到当时世界观的制约。本书通过中世纪的通俗文学作品——如英雄传奇、史诗、骑士传奇、吟游诗人的爱情歌曲以及但丁的作品,还有众多拉丁文著作,来探讨中世纪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空间与时间、法律、对工作、财富和贫困的态度。这使读者能够重构中世纪的文化,揭示它是一种由基督教、古典和蛮族等几种传统交汇而成的文化。该书在史料发掘和研
本书主要以创意企业实现创意到创新转化价值网为框架,鸟瞰文化企业家在组织中产生的一套完整的价值行为,从整体上更加全面地观察到基于这些价值行为的文化企业家所属的组织、根据组织目标产生的职能、特质,采用系统化的案例研究方法,对文化企业家胜任力问题开展了系统的质化研究,在构建包含消费者单元、企业单元、数字化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价值网单元三个核心结构单元的创意到创新转换的价值网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企业家的胜任力概念模型,并识别出14种文化企业家特有的胜任力要素,进一步绘制了文化企业家的培养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