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离不开名人,一座城市的声名总是与一批彰显文化的社会著名人物的名字紧密相连,这些名字从某种程度上代言了这座城市。天津作为我国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名人辈出的城市。他们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珍贵的名人档案。天津市档案馆早在1994年就开始了名人档案的收集工作,作者多年参与其中,先后征集到马三立、骆玉笙、王玉磐、王毓宝等400余名杰出人才的档案资料。内容涉及其在生活、工作及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书信、日记、笔记、论文、专著、自传、演讲稿、证书、奖杯、奖章、照片、录音、音像等,在征
本书选取民国时期学界、艺术界、商界、体育界等方面代表人物,记叙了老画报中有关人物的逸闻趣事。作者从故纸堆中撷取文字和图片,让历史事件中的一个个小细节、众多历史人物大命运中的生活小片断,重新鲜活起来。同时,也从史料方面为一些疑问提供了不同的答案。每篇文章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档案、报纸和文献资料,加以必要的整理、考证、补充,并保持原作的文风,或辛辣尖锐,或轻松幽默,或平实朴素。试图透过民国画报来管窥民国各界人物的命运。作者在海量档案资料中钩沉,并以通俗直白的文字,充满故事性、趣味性
1916年,18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随后就读了哲学系。1925年8月朱自清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所作《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直至1948年8月12日病逝,朱自清在清华大学度过了他最后的日子。本书作者采用随笔、漫评的形式,为我们详细讲解了朱自清在清华大学的教学、创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素有“东海名郡”之誉的连云港市古城海州,是文坛大师朱自清的诞生地,更是其祖辈父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从这里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1898年,朱自清出生于江南的书香门第之家。作为朱家长子的他从小被长辈给予了极大期望,特别是在学业上,朱自清自小受到身在官场的父亲严厉督促,因此,在古诗文和国学方面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1916年,中学毕业的朱自清,不顾秉承传统文化的父亲反对,擅自报考了北京大学的预科招考。虽然数学成绩是零分,但朱自清出色的才华,却让他赢得了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本书为“朱
岳阳,古称巴陵,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岳阳人文深厚、风景秀丽,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巴陵老街故事》立足于“老岳阳人写老岳阳城,老岳阳人写老岳阳人”,翰林街的书香氤氲、南正街的人烟阜盛、鱼巷子的远浦归帆、茶巷子的羁客如流、洞庭南路的市井长卷皆入书中,力图还原古城的人文风貌,让历史照进现实。记录了许多“人间有味,灯火可亲”的乡情、乡愁、乡愿,不仅是一段段精彩纷呈的回忆故事,更是一封封可感可叹的动人情书。
本书涉及的朱自清生平,时间从1940年至1946年,朱自清断断续续在成都度过了近两年窘迫而快乐的时光。那时成都的抗日救亡活动如火如荼,朱自清与叶圣陶、李公朴参加成都反法西斯的火炬大游行、抗日大游行,到成都的大、中学讲演,还常常与巴金、李劫人、叶圣陶、徐仲舒、谢文炳、吕叔湘诸先生相聚,或交流创作,互探疑义,或讨论时事,共商文运。全书引证丰富,推论合理,大致还原了朱自清在这一时期的生活轨迹。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盐官人。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梁启超称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王国维,自1877年底出生起至1898年春离开海宁,前往上海任职,这几乎占据其生命前半生的大部分都在古城盐官度过,悲喜交集,跌宕起伏。其间,他经历了丧母、求学、扬名、失第、结婚、谋生等人生诸多环节,这也是其性格、思想、习惯、学业、情感等形成及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本书以这一时间段内王国维思想情感发展及学业精进为主要内容,以其生命“断代史”、生活
本书是一部历史通俗读物。书中介绍了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曾经四次至海宁,并产生出了诸多历史故事和演绎,其中与海宁陈阁老的关系,更是被文人绘声绘色的生花妙笔描绘得有板有眼,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广为流传。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至海宁,是否真的是为了寻找他的“生父”?本书将围绕乾隆皇帝在海宁的所作所为,通过诸多史料尤其是第一手的档案史料,来揭示这位著名历史名人物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密切关系。
【拜占庭帝国】 公元286年,为了应对“三世纪危机”、破解帝国过于庞大带来的治理难题,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将帝国一分为二,随后又建立了四帝共治体制。之后一个世纪,帝国分分合合。公元395年,狄奥多西大帝临终前将帝国再次分割,帝国东西两部分正式分道扬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陨落,而东罗马帝国却神奇地幸存。它将罗马的肉体、希腊的思想和神秘主义的灵魂“三核合并”,脱胎换骨,成了希腊化的拜占庭帝国! 帝国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屹立千年,经历了十余次王朝更迭,经受住了皇位大战、军阀割据、阶级冲突、外部入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在对商景兰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为其写作传记,旨在对其人生经历中具有典型意义和重大影响的事件进行深入发掘和严密考证;下编是对商景兰文学成就的评介,探讨其对女性诗词创作的继承与开拓,并探索其婚姻观念、才德观念和遗民意识,借以了解处在历史变革时期的知识女性的探索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