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立足当代,在广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鲁迅与美术的关系及鲁迅对中国现代美术的贡献进行梳理研究,包括“童年与美术”“鲁迅的美术思想”“鲁迅的美术实践”“鲁迅与新兴版画”“美术视野中的鲁迅”“鲁迅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等六章。
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探讨了游牧社区中的“猎民”的社会文化变迁,力图使世人对有关“猎民”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观。本书力图鼓励及推进当地主导力量与当地牧民关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居民生计改善等等的对话,努力提倡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边缘参与主流的潜能,以达到国家倡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享发展的社会效益的战略目标。
本书运用地理学与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广泛收集方志、民间文献、域外文献等各类史料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从地理环境与历史维度探寻了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及重要贡献,继而分别从福建的民众生计、民风习俗、地域人群、民间信仰、政区变动等视角多维度剖析海上丝绸之路与近世以来福建社会变迁的内在关系,注重宏观论证与微观阐释相联系,并进行区域比较,考察地域社会分异,揭示海上丝绸之路对近世以来福建区域社会变迁的作用机制及地域性特征。
《韩国的古代木简》收录了自1975年首次在庆州雁鸭池发现木简后30年间韩国出土的所有木简的实物照片与解读文字。内容分为论考。图录、补充资料三大部分。论考部分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木简的定义;木简的种类;古代东亚木简的出土现状;木简与古代韩国的文书行政。图录部分则按照出土地分类、依次收录了咸安成山山城、河南二圣山城、金海凤凰洞遗址、庆州月城该字、庆州雁鸭池、国立庆州博物馆内速址、庆州皇南洞376番地遗址、扶余官北里遗址、扶余陵山里寺址、扶余宫南池、扶余双北里、益山弥勒寺址、昌宁火旺山城
本书通过选取东汉的数位历史人物,通过史料挖掘与史料分析,以叙事形式讲述专业研究者未发现或者关注度不够的历史故事,主要内容包括:爱说笑的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从何而来、彭宠之死、黄宪生平与逸事、梁冀为何怕孙寿、李膺和郭泰的相逢与殊途、党锢之祸中的三位边将、皇甫嵩为何输给了董卓、东汉皇帝和他们的生母、东汉宦官的分化与生死内斗、东汉官场的自杀潮、黄巾之后的五年等。本书兼具通俗性、学术性、趣味性,内容浅显、文字简易,所叙述的故事有一定普遍性,作者扎实的史学素养又保证了历史知识的准确性。读者群体定位为历
本书收入两岸专家学者、退役将领等共研抗战历史的论文40篇,这些文章本着“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弘扬抗战精神”的宗旨,围绕日本侵华战略和战争进程、国共抗日、抗战历史记忆和传承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坦诚交流。相信这些思考和研究,会对加深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认知,推进两岸交流与融合起到积极的作用。
《生生不息:甘肃文化的传承(全四卷)》共分为:《甘肃始祖文化》、《甘肃黄河文化》、《甘肃丝绸之路文化》、《甘肃民族文化》四卷。《甘肃始祖文化》围绕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岐黄文化、农耕文化、先秦文化,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甘肃内容丰富的始祖文化;《甘肃黄河文化》通过黄河文化与华夏文明、甘肃黄河文化概述、甘肃黄河文化与其他文化、甘肃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系统地介绍了甘肃的黄河文化;《甘肃丝绸之路文化》用史海钩沉、辉煌文化、节点明珠、未来展望四个篇章系统介绍了甘肃丝绸之路文化;《甘肃少数民族文化》
张伯驹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少有的文化奇人,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者、挖掘者。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风云幻变,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本书以国家发展的目的应该是让各阶层公民都过上更美好、更富裕及更幸福的生活为主旨,从普通民众视角入手,将地理、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领域内容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讲述了美国如何在一片荒蛮之地上从13个殖民地起家,到独立革命建国 ,再到一战后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进程。
在这本别开生面的访谈录中,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通过与九位引领了新史学写作的学者的对话,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考察了所谓新史学的特性。在一系列的访谈中,阿萨·布里格斯、彼得·伯克、罗伯特·达恩顿、卡洛·金兹堡、杰克·古迪、丹尼尔·罗什、昆廷·斯金纳、基思·托马斯和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其他重要史学家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