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诗人易学与诗学》的续编。进一步论证易学阐释学,深化“易学诗学”概念阐发,拓展易学诗学研究范围,在现代与后现代视野下,对诗人易学中的心性理论、圣人观念、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现代性反思,讨论了诗人思想和诗学的直接关系,特别是对传统的文道关系进行了理论思考。对刘勰、苏轼、张载、王安石、曾巩、李贽、章太炎、刘师培、朱自清等作了深入的个案研究,特别关注易学诗学的现代转型,以及在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中的表现。 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证了易学诗学的意、象、言体系,探究辨析了不同类型的审美方式
本书刊以对弗洛伊德、拉康等精神分析大师的著作的学习与理解为基础;从微观个体层面到宏观文化层面,解释并对比中国材料与西方精神分析理论,找出哪些是精神分析理论能够解释的东西,哪些是仅能部分解释的东西,哪些是不仅不能解释甚至还有矛盾的东西;进而创造与发展出能够有效解释中国材料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发展、丰富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第八辑分为:精神分析视角下的精神病专题霍大同精神分析专题母子关系专题符号性债务与转移专题精神分析中国化专题。各专题下包含外国前沿研究翻译,重要经典作品章
哲学探究存在之意义,而存在意义之发生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之实现的道义行动的历史。伦理学是存在最本原的冲动,有其自身的第一哲学依据,即存在之为存在的实存机制。正是依据这种内在机制,存在之可能性、应然性和必然性处在融洽正当的关系中,存在才能真正实存起来,因而存在机制也就是伦理机制。从存在本身的实存机制中阐明存在之道向伦理之义的转化,因而伦理存在就是道与义的契合。伦理学就是通过阐明存在机制的伦理性来回答哲学的存在意义之追问,通过实存中的伦理之家的安居阐明人类道义实存的历史。
当今社会人们的压力很大,除了工作生活上的身心俱疲,那种来自情绪、语言上的暴力是容易被人忽视却又杀伤性极大的,不仅影响身心健康,也影响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 在本书中,埃迪根据自己从业30年以来处理过的数百起高冲突人格的工作案例,列举了五种高冲突人格类型:边缘型高冲突人格者、自恋型高冲突人格者、反社会型高冲突人格者、表演型高冲突人格者和偏执型高冲突人格者,埃迪为我们提供了高冲突人格的四个特征、WEB策略(话语、识别、情绪识别、行为识别)、高冲突人格障碍者的40个可预测的行为模式,来帮助我们提
本书囊括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的经典研究,比如经典的从众实验和记忆重构实验。本书经过多次修订,目前更新到第四版,新版本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研究与章节,如有关同卵双胞胎的个性差异的研究。本书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作为参考书使用,也适合普通的心理学爱好者读来更深入地思考人性。
本雅明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多个思想领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本书在现代性批判视域下对本雅明历史哲学思想和现实性问题进行了阐释。在揭示本雅明历史哲学的方法论前提以及思想来源的基础上,围绕本雅明历史哲学中独特的时间观念、历史观念进行了分析,进而揭示本雅明历史和政治思考的本质特征,以及这种思考对当下人类的历史和政治观念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本书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语言研究与应用协同双向发展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全书共计10章,针对国内儿童思维培养过程中缺少思维可视化工具学习与训练这一问题,结合编者在儿童思维训练领域的实践研究经历与思考,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需求,选取代表性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和八大思维图示(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树形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和桥型图),帮助儿童了解不同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在不同学科的具体学习情境中使用恰当的思维可视化工具,“看见”自己的思考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本书是科尔斯戈德2008年的最新著作,是在她2002年洛克讲座的系列演讲基础上完善而成的。在这本书中,科尔斯戈德论述行动的本质及其道德基础。利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资源,作者论证了人的行动的功能就是去构建行动性因而构建从事这一行动的人的身份。她把自己的关于实践理性原则的基础的论述建立在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相关理论的比照基础之上,发展了行动理论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必须采取的形式的理论。全书共十章,包括:行动性和身份;规范性的形而上学;形式的和实体的理性原则;实践理性与意志
本书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文本解读的根本路径, 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进行解读, 以期在时间坐标的维度上, 真实再现马克思自身思想成长发展的历程。以1845年马克思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被恩格斯称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为标志, 并因此为基本界线, 将1845年之前马克思的思想成长历程称为早期思想的探索。本书的核心思想是: 以文本解读为根本, 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精神的理解, 试图打破并挣脱前苏东教科书的意识形态框架和体系, 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有代表性
《时间与叙事》是《活的隐喻》的姊妹篇,它们被学界看作一个整体。两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来源于同一种语义革新的核心现象。就隐喻而言,语义革新在于一种新的恰当语义通过一种不恰当的意义赋予产生:“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就叙事而言,语义更新在于创造另外一种综合工作,即创造一种情节:目的、原因、机遇以情节的方式被融合进一个完整行动的时间统一体中。正是这种异质综合类似于隐喻。亚里士多德说“好的隐喻便是理解相似性”。因此无论是隐喻的问题,还是情节的问题,解释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行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