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为主题,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1)》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分地区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现状,利
天山北路地区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本书以清代新疆天山北路文化错综分布、融合及变迁的历史事实为基础,从历史、地理的视角探索其变迁轨迹、规律和机制。其相关研究对丰富新疆地方史研究、推动地区文化建设、加强民族交融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一方面,中华文化由多民族传统共同构成;另一方面,这种多元文化又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向现代转型。如何在民族传统与国家力量之间互动,是民间文化精英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书以歌师唐德海及其传承人为研究对象,依托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描述和解读唐德海及其传承人传承赓续的民间文学,探寻歌师所呈现的个体与群体、歌唱与文本、经济与政治、文化与历史等维度的互动。
本书是一本自传。作者在青年时期,曾实地走访了亚马孙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本书记载了作者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原始部落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本书当年在法国出版时曾引起巨大反响,专业人士甚至普通读者都对这本易读而且动人的著作评价很高,它已在人类学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
本书为梁衡老师的弟子董岩为其所作的传记,以纪念梁衡老师七十周岁。本书经多次采访梁衡及周围人,结合梁衡作品,讲述了梁衡的家世,从出生至今的事迹、成就以及挫折,评述了梁衡的四重身份:散文家、记者、官员、学者,第一次呈现出梁衡七十年来的风云经历。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4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该书利用明清传统文献、传教士日记、自传、谈话录,各国使节的回忆录以及清代档案,探寻了从明朝建立至清朝鸦片战争前的几百年中,西洋物质文明在中国的传播过程、社会各阶层接受情况、西器东传对中国近代文明的影响以及中国史书对西器东传现象的关注和书写等问题。本书阐述的西器分为军事武器、交通工具、生活用品、艺术物品、科学仪器、图书六大类。著作分六章,梳理代表西洋物质文明的六类西器在明清时期在中国的传播过程、社会各阶层的接受情况,探寻了西器东传对中国近代文明的影响和中国史书对此的关注与书写问题。书稿编写主
本书主要以明清江南才女文化的重点人物为经纬,挖掘和展示她们的不同身世、独特经历、非凡品性、绝世才情,道不尽她们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人世沧桑,写不完她们的锦心绣口、传世美篇、金句警言,尤其关注才女与名士之间、才女与才女之间的文学交游和她们的“朋友圈”,演绎“才”与“情”的交织、“才”与“命”的冲撞,破解业界历来有争议的节点和迷案,可以视为明清江南才女的文化标本。 本书采集了许多异常珍贵的才女文化史料,并有不少新的发现,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对专业领域不无文献研究价值;而对江南传统文化
作为大唐王朝最主要的开创者, 李世民有诸多可圈可点的非凡经历。十八岁随父起兵, 二十六岁平定天下, 二十九岁登基成为大唐第二位皇帝。他一生征战无数, 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 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从起兵反隋到玄武门之变到开创大唐盛世再到晚年的无可奈何,李世民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开创了任何一个帝王都梦寐以求的时代, 同时也演绎了任何一个帝王都不愿演绎的历史。让我们一起走进唐初的刀光剑影, 走进贞观盛世的兴盛繁荣, 走进李世民的内心深处, 领
本书选取了从晚明到清初的二十七位才子,分别从“畸人”“战士”“玩家”“降者”四个角度,观察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和选择。作者并不仅仅单纯讲述这些文人才子的人生故事,更试图诠释他们内在的精神气质和人文情怀,进而通过他们命运沉浮的生存启示,解读从晚明到清初的社会变迁,勾勒出明清易代之际的时代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