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利用地图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通过地图搭载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当代发展等内容,同时在纸质图书基础上开发可视听化的电子读物,达成融合传播效果,帮助广大海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的世界遗产已达55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中位居第一位。中国的世界遗产,集中展现了中国美丽的自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本分册《中国的世界遗产》用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呈现这些世界遗产的独特魅力。
本书作者可以接触到阿里生活中的所有关键人物, 包括他的三个妻子和经理人。作者进行了超过500次的采访, 发现了数千页之前未公开的FBI和司法部文件, 还有几十个小时新发现的20世纪60年代录音采访。这是一本关于阿里的最权威传记, 讲述了阿里前所未有的故事--一个有缺陷、不确定、勇敢的人。
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摄影渐成自家面目。本书围绕郎静山、骆伯年、刘旭沧等人的美术摄影,徐肖冰、高帆、雷烨等人的战地摄影,陈嘉震的人像摄影,黄笃初“江南摄影”及鲁迅“为人生”的摄影批判,从地域角度考量浙籍摄影家、批评家对中国摄影发展的独特贡献。
本居宣长是日本名望甚高的“国学大师”。他从日本和中国文学中提取并推演出的“物哀”论,在日本文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日比较文学领域的一个焦点话题。本书从文献考索和思理钩沉,力求给读者呈现本居宣长“物哀”论的总体风貌和基本品格,与中日两国学界的相关研究相比,有颇为宏阔的视野和更为剀切的剖析,诸多新见解突破了关于本居“物哀”论一边倒的好评如潮,使“物哀”论还归本相。
《远东东方学:历史概论》描述了从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叶东方研究在远东的发展历史。该书系统梳理了远东东方学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变轨迹,不仅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高等学校、学术团体等纳人研究视野,而且也将域外俄国侨民的学术活动纳人其研究范畴。该书首次构建了远东东方学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提出了远东东方学是俄罗斯东方学不可或缺一部分的论断。
《宋史研究论文集(2022)》为“‘两宋历史与王安石’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九届年会”会议的论文集,收录了大会的开幕式致辞、大会的主题报告、新任会长年会致词、闭幕辞和23篇学术论文。这些相关的主题报告、学术论文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宋辽金史乃至五代史的研究动态和学术研究新视野。本书所收录的大会主题报告和相关论文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宋辽金史乃至五代史的研究动态和学术研究新视野,从而对进一步推动宋辽金史乃至五代史研究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内容的深化有其较好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本书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英模人物,厘清英模人物的时代演进轨迹、演进特征,对改革开放40多年的英模人物演进进行图景化呈现。运用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理论分析、比较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结合问卷访谈,对当代社会不同群体的英模认可度予以考察,在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英模人物塑造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对英模塑造进行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的审思,对现有英模塑造机制作出评述,探索英模人物塑造如何适应在新时代实现新的范式转换和机制创新。
本书试图以管窥水洞沟为题, 以水洞沟遗址的研究为核心, 结合世界各地其他地区的研究案例, 着重介绍旧石器考古的一些研究内容和方法, 希望能够使读者了解旧石器考古, 了解探索早期人类历史的方法和过程。
本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考古新发现, 如《云冈石窟罗汉堂周边及龙王庙沟洞窟调查报告》《甘肃泾川南石窟寺现状调查及营造工程》; 二是研究与探索, 内容涉及西湖烟霞洞、陕西麟游石窟、甘宁地区北朝石窟寺等, 如《陕西麟游石窟造像分期试论》《杭州西湖烟霞洞苏龛造像考述》《甘宁地区北朝石窟寺的考古调查与研究》等; 三是科技与保护, 如《基于三维模型的考古线图提取在石窟寺考古中的应用前景分析》《试论潼南定明山石刻水害防治》等。
本书分为六编,由作者长期积累的四十六篇学术论文汇集而成。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礼制、文化、人物、军事、思想与作者在一些重要学术会议上的发言,以及作者为他人作品所写的序和师友追忆等。此外,本书在论述这些史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对深化先秦时期的学术研究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