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四章:史前文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主要内容包括:百万年前的人类;石器与火之歌;裴李岗文化之兴;泥澄火炼丹砂染;仰韶彩陶耀千古;龙山黑陶留余韵;神农尝草开农耕等。
六合,为“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六合区政协发挥委员资源优势,组织专门力量编纂出版《六合文征》,以实现前辈乡贤的世纪宏愿。 全书分为两编:上编收录六合(古棠邑)行政区划内本土作者的作品;下编收录非六合籍文人,但曾经在六合任职、侨寓、旅历、交游,撰写的涉及六合山川人物、掌故逸闻或著述序跋等作品。 这些文章,展现了六合历史的源远流长、文化的丰富多彩,勾勒了六合山水生态、社会生活的瑰丽图景。
海棠古镇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西北部,是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进入凉山的第一重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海棠古镇》一书,由甘洛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组织多位文史学者及本土作者编撰而成,从古镇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红色文化、脱贫成就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现了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时代风貌。本书既是对海棠古镇历史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古镇文化资源的再次发掘,旨在吸引广大读者关注海棠古镇,关注甘洛县文化旅游开发,从而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20世纪中国历史学(修订版)》系探讨20世纪中国史学演变的专门之作。全书以史料派、史观派的分野作为内在线索,将百年中国史学分为19001929年、19291989年、19892000年三个时期,从问题出发,以新史学与新汉学的百年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上的分歧,进而就这种差异对史学建设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加以分析,勾勒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填补了中国现代史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本书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 细述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 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本书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 细述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 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本书内容包括: 北京城的沿革、平原门户、莲花池与蓟城、踪迹高梁河、海淀附近的水道、颐和园话旧、明陵的水文、现在的北京城最初是谁建造的、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等。
本书作者对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并运用出士简帛文献进行早期中国美学思想的探究。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主要关注简帛文献中的儒家美学思想,通过对《性自命出》《五行》《保训》《孔子诗论》等的考察,论述了早期儒家美学彰显出的“尚情”、“乐感”、“贵中”、“崇德”等精神特质;第二编主要关注简帛文献中的道家美学思想,不仅通过对不同版本的《老子》的研究,勾勒出先秦两汉老子美学的嬗变轨迹,又分析了《黄帝四经》反映出的黄老道家美学思想,重新审视了早期儒道美学的关系;第三编通过对银雀山汉简、王家
本书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西方翻译理论概述、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本书第二章为英语翻译概述,分别从四个方面对英语翻译进行了阐述,依次是英语翻译的过程、英语翻译的性质与分类、英汉翻译的基本技巧、翻译基本问题的阐述;本书第三章为跨文化交际概论,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概括论述,分别是跨文化交际相关概念界定、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之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之非语言交际;本书第四章为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翻译,主要介绍了
《汽车设计的故事》选择汽车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22位汽车设计师,讲述他们的奇思妙想、灵感来源、独特设计理念和方法以及他们的精彩人生、坎坷命运和有趣故事等。书中配有300多幅设计师们的代表作品图和设计图,还附有“怎样设计车身造型”“怎样成为汽车设计师”等实用知识。《汽车设计的故事》内容通俗易懂,编排新颖,对启迪思想、激发好奇心很有帮助,适合青少年、汽车爱好者、汽车从业人员和科普爱好者阅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