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清华大学《仪礼》复原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内容涉及经学、礼学、历史、考古、音乐、创意媒体技术等,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诸多重要议题;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生动记录。本书以《仪礼》复原课题相关资料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媒体报道,并对参与者进行深度访谈,力求忠实记录清华大学《仪礼》复原工作的真实历程,透过诸多侧面,展现清华人文学科风貌之一斑。在清华110年校庆来临之际,编成此书,献给母校清华大学,及所有关心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和经学、礼学、历史、考古、音乐、创意媒体技术等
两汉史籍中的安息,是帕提亚国王阿尔萨息一名的转音。张骞西使,安息之名渐传入汉代中国。书名选取安息,主要考虑是安息乃汉代中国对帕提亚帝国既有的称呼,也是汉语读者较为熟悉的名字。不过,由于西方国际学术界多用帕提亚这一名称,因此,本书在以西方史料为依托叙述帕提亚人的建国、 扩张以及与罗马之间的战争时,多用帕提亚,在讲述帕提亚人与汉代中国的交往关系时,多用安息,并未作强行的统一,即尽可能地以简洁的方式介绍这个活跃在伊朗高原上的帕提亚帝国近500年的历史。
晋学是以山西地方文化为研究客体的地域文化学科,属于中华地域文化学之一,内容宏富,博大精深。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揭示三晋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彰显三晋文化的地位和贡献,促进三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省晋学研究中心决定以书代刊出版《晋学研究》,常设专题有晋国史研究、三晋考古、三晋民族史研究、三晋思想文化研究、晋商研究、山西抗战研究、三晋非遗、三晋学人、地方学研究等。 《晋学研究(第二辑)》包括中华早期文明、晋国都城专题、三晋文献专题
黑暗的中世纪后,人们走出乌漆麻黑的城堡,来到广阔明亮的城市,大家穿不同的衣服,住着不同的房屋,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和行动。艺术家们主张向古代学习,像古罗马和古希腊人那样,写写文字,玩玩雕塑,画画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航海家们认为欧洲太小了,想去东方,去冒险,去探索新的人生。虽然他们的船很小,地图也不准确,但他们还是靠着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开辟了一条又一条新航路。新的思想和新的发现,给腐朽的世界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震撼……让我们记住这些伟大的名字吧:但丁、薄伽丘、哥伦布、麦哲伦、达·芬
很久很久以前,欧洲人认为,国王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最高权威。因为怕得罪上帝,即使国王犯了错,大家也不敢说。可到了十七世纪,一个叫做资产阶级的阶层站了起来。面对国王的专制与愚蠢,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忍气吞声,而是撸起袖子开始革命。当独立、自由、民主这些新鲜的字眼,钻进了大家的心窝窝,国王的好运气就到了头——有的被迫逃亡,有的顺应潮流,交出了王权,有的甚至丢掉了脑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国王都这么悲催。如果国王够勤奋,够能干,踏踏实实地为人们做事情,人们还是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作为今天美国夏威夷州前身,波利尼西亚人住居的夏威夷群岛,由库克船长于1778年发现,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晚了近三百年。此时的世界已进入蒸汽机工业化时代,西方列强蜂拥而至,打破了那里原始而纯朴的平静。但不管时局如何变化,在1893年美国占领夏威夷之前,夏威夷还是一个受到国际公认的独立的君主王国。戴维·卡拉卡瓦是夏威夷王国第七任国王(18741891年),1881年,国王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乘蒸汽机轮船环访世界。 1881年,卡拉卡瓦国王离开夏威夷,旅游考查世界各国的移民事务
该研究年鉴包括学术前沿、研究综述、考古发现与研究、版本整理与研究、著作简介与论文摘要、港台地区及海外研究、学术组织与专家、论文著作索引、研究动态、后记等板块。整理本年关于司马迁、《史记》的研究综述 ;本年有关《史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史记》版本和校斟研究、词语考证与语法研究;重要研究著作与论文集简介、重要论文摘要;还涉及《史记》在港台地区及海外的研究;聚焦有关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某位专家及学术组织的论文和著作并展开研究;关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是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年鉴,
本书呈现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25件国宝的故事内容,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引领读者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全书深入探索谱牒学发展史,宏观论述其历史与理论,明确学科概念定义;运用文化反映论的原理,探讨谱牒起源问题,对各个时期谱学发展及其代表人物与著作进行细致研究,展现其阶段特色以及有代表性的理论主张。仓修良先生对于现存最早谱牒著作《世本》的研究,以及对司马迁、刘孝标、欧阳修、苏洵、郑樵、宋濂、方孝孺、章学诚等在谱学方面的贡献和地位等问题的探讨,富有鲜明的学术个性。此外本书研究了年谱和家谱的性质、价值和局限性,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家谱辨伪的问题,揭示基本思路与方法,具有很强的学术实践意义。
《亚洲概念史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著名学者孙江主编的历史类书籍(辑刊)。概念史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的研究来揭示该时代的特征。《亚洲概念史研究》刊载海内外学者与语言、翻译、概念、文本、学科、制度和现代性等主题有关的论文和评论,旨在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来揭示东亚圈内现代性的异同,推动亚洲概念史研究的发展。
分馆已编辑出版6卷(第49卷),并再版第13卷
本书为《亚洲概念史研究》的第9卷,收录了李晓东、陈继东、蔡祝青、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