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考古材料进行观察与分析,同时结合文献材料和其他方法加以比较研究,提出并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对“高原丝绸之路”这个命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书中各章节内容均以近年来青藏高原的考古新发现为基础,广泛结合汉藏文献以及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进行论述探讨,论证了“高原丝绸之路”的概念、主干线以及交通路网等内容,构建了史前至唐代高原丝绸之路的基本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具有学术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于1972年,50年的发展历程蕴涵了几代学者长期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在庆祝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50周年之际,本书编辑组收录了50余篇来自任教老师和校友的采访稿件和回忆文章,回顾了刘敦愿、蔡凤书、李肇年先生等前辈创建专业的点滴过往,回忆了几代学人走上考古之路的校园生活与田野经历,并寄语于后生。温故而知新,本书旨在回顾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成长过程,总结和传承山大考古精神,为考古专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支撑。
本书是一本文集, 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研究, 收录了冯天瑜先生最新研究成果, 《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的历史警示与当下启迪》《“丝绸之路”的三大动力源》《“中国世纪”说应当缓议》《现代中国如何回应“黄宗羲问题”? 》《“中国”词义考》等。作者遵循微观辨析与宏观把握相结合,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济之理路, 考究文化史学基本论题, 如中国文化之生成机制、发展脉络及走势、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 以“文化生态”说为基旨, 以中西文化互动为视野, 探究中国文化的源流与脉络以及未
本书为祝勇经典作品《故宫的书法风流》下卷(单行升级本)。
祝勇用诗意的语言、散文的笔法、史学的态度,选取两岸故宫收藏的书法名作,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岳飞、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古代书法家为线索,讲述了这些艺术品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再现了这些书法家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这是一座纸上的故宫,让我们知道那些比远朝代更伟大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是怎样出生,又在经历了怎样在的坎坷之后抵达我们的面前。面对那些久远的墨迹,你我都会怦然心动。除了感叹古代艺术家的惊人技法,心里还
《当总统撒谎:官方欺骗及其后果的历史》基于大量原始资料详细研究了四位重要总统所说的谎言:富兰克林·罗斯福与雅尔塔协定、约翰·肯尼迪与古巴导弹危机、林登·约翰逊与第二次东京湾事件、罗纳德·里根与1980年代的中美洲。阿尔特曼从实用性的角度来探讨政府谎言,通过研究同期政府文件和媒体报道,展示了官方谎言如何反过来困扰说谎者本身及其继任者,又如何最终破坏他们最初通过说谎来支持的政策。本著作研究扎实、资料丰富,学术性较高,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黄河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蕴藏丰富的教化价值。本书以黄河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为切入点,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河南、甘肃、宁夏等地考察黄河时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在阐述黄河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现实动因、模式建构和路径选择。本书对于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具有
哈尼族历史迁徙是我国民族迁徙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就了哈尼族近现代分布格局和众多支系。本书借助布罗代尔历史时段理论,对话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基于哈尼族族源“氐羌北来”说,以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发展的宏观历史视野,以哈尼族与王朝国家关系为中心,以哈尼族与自然地理、其他族群关系为补充,运用历史文献、哈尼族迁徙史诗、田野调查等资料,探寻哈尼族历史迁徙过程及动因、特点、影响。
本书共十八卷,记述南宋高宗和孝宗两朝史事,此次点校整理,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的宋刻元修本和清影宋抄本为底本。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的中国城市以文化连接世界、走向世界。本书基于文化与城市的理论逻辑,探析城市转型的文化驱动机制,分析当今世界以文化推动城市崛起的发展大势,构建世界文化名城“功能-声誉”评价模型,选取全球重要文化名城作为样本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将中国城市放到世界城市文化发展全局中进行国际比较,提出中国城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策略建议与路径选择。
作者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历时十多年创作完成此书。作者因车祸高位截瘫,他是一个比较坚强的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查阅资料,撰写此书。作者对中外历史文化做了深入研究。本书对日本历史文化的发展历史做认真的梳理,对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做了详细的介绍,对日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做了深入的剖析,探寻日本历史文化渊源,对日本民族的思想文化特点和精神特质做了一定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