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选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相关研究论文,研究内容涉及国内考古、中国古代经济史、官制组织制度史、历史地理、民国史、世界史等、断代专门史等,如考察浙江余杭卞家山遗址良渚文化墓葬的分期、汉代南程墓地结构分析、唐代让官、武汉轮渡开办时间考、9世纪加洛林文献中查理曼形象的刻画与变动等,主题丰富、研究议题多元,收录编排顺序大致按照时间、中西的方式,本书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学生的研究成果集结,有一定学术探讨意义。
本书立足中国文化遗产特性和中国传统的审美崇尚与价值取向,紧扣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客观审视划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思想与实践发展演变历程;对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作出与学界完全不同的学术思考与认知;创新性研究提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重构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原则;全面系统地厘定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目的、任务及路径选择,并进一步阐释论证了新时代保护发展文化遗产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职责担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道路上须臾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理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和丰厚滋养,迫切需要在青少年“成人”的过程中根植于心。本书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少年茁壮成长这一核心问题,以较厚重的文化功底,并佐以较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从精神层面、政治与制度层面、教育与学术层面,较系统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成人”中的巨大价值和意义;并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对中外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文明发展
本书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这个重要时代课题, 通过介绍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特征、社会功能和当代意义, 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科学家精神的精神特质, 并力图从价值维度、文化维度、时代维度、实践维度、基本经验等视角向读者呈现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具体要求。全书强调我们要做科学家精神的学习者、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杨度与梁启超我们的祖父与外祖父》系杨度之孙杨友麒、梁启超外孙女吴荔明夫妇合著,它是国内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杨度、梁启超合传。全书史料丰厚,见解独到,总以时间为序,在整体纵向叙述的同时,采取比较研究的方式横向论述,横纵交替。它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杨度和梁启超的生平及二人的关系,也介绍了他们与同时代重要历史人物(袁世凯、蔡锷、孙中山等人)的关系与交往、同时特别注重展现他们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所做的作用和思想流脉。最后部分还介绍了杨度、梁启超的后代传承,以现其流风余韵,对当今读者尤为有益。该书为增订本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ZDA261)阶段性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双一流”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结项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汉代以来传统丝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线得以开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通交和贸易关系;在交流方面,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丰富。本书分十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第一章总结了近四十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系史研究;第二、三章分别介绍了北魏和南朝萧梁时期的中西交通;
家铉翁(1213-1298?),号则堂,世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九日,即南宋投降的三天前,他与文天祥同时受命于危难,被委以签枢密院事。宋廷颁布降诏,惟他拒绝署名,而后作为五祈请使之一,被押解大都。元欲尊以高官,他义不二君,被圈禁河间(今河北河间),遂以《春秋》教授弟子。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成宗即位,感佩其志节,特放归蜀。时已年逾八十,羁困北方长达十九载。 家铉翁著述现存《则堂集》六卷、《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几乎全部完成于羁北时期。作为宋亡之际的爱国士
《辽史·礼志》是研究辽代政治、礼俗以及辽与北宋、西夏、高丽关系的基本史料。本书在中华书局点校本《辽史》修订本基础上重新校点,并疏通文义、解释典故、考证礼仪的初始年代及地点。不仅可供古代史研究使用,也可供影视剧创作参考。古代君王与臣下如何行礼如仪,正是相关文艺作品应当追求的细节真实。
本书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其次,深入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最后,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现状、对策、实践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与模式,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祭祀是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大事,也是理解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枢纽之一。本书从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的历史衍变、祭祀仪式的礼乐文化内涵、国家祀典与地方祭祀的关系、域外视角下的明代礼制四个方面,阐释了祭礼仪式之于明代国家政治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