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亲历亲闻了莘庄七十多年来的历史风云和社会变迁。近三十年来, 莘庄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莘庄”渐行渐远, 历史遗存瞬间消失, 老一辈未曾细述史实就撒手离世, 更促使作者有心追溯出生之前的故乡风貌和历史真相。于是, 长期收集, 反复思考, 如实记录, 一再梳理, 便有了这一册《莘庄史话》, 也为故乡推荐一连串历史文化资源, 实现作为地方文史研究者的夙愿。2023年, 恰逢莘庄乡镇合并三十周年, 谨以正式出版《莘庄史话》表示庆贺。
本系列聚焦《古文观止》所选篇目,拟分七册,涵盖历代经典古文篇目,选篇精要,逐句精讲,同时搭配视频课程。
本书为第一分册,选取了《古文观止》中收录的《左传》系列古文10篇,其中囊括中学生必读篇目。每篇包含文章导读、原文注译、文史常识、文言语法。 有助于快速读懂相关篇目,把握作品主旨与精华,同时也是培养自主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备读本。
本书为民国学人轶事类图书, 根据民国时期的报刊、图书、书信等原始资料, 用第一手史料捕捉近代历史中学术名人的轶事, 加以记录与评述, 采取通俗简明的叙述方式, 为读者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台前幕后”, 以及这些学者的生活细节与精神风貌。如, 刘半农与“积微翁”之论争; 钱玄同: 最厌过年的“书呆子”; 梁实秋对“普罗文学”表态; 辜鸿铭: “中国的太谷尔”访谈记, 等等, 本书专注于这些民国学者的特定生活、学术、创作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和轶事。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安史之乱后,面对内忧外患,唐帝国江河日下,李唐的统治者作出了哪些决策。国家从扬弃、自信、包容和开放,走向固化、自满、盲目和无序,为什么国运跌落并走向灭亡?
文史学者李旭东带你揭开李唐王朝盛衰之变的历史谜题,洞悉安史之乱后朝堂的风云突变;以多维度、全局化的视角,展现时代剧变中个人的抉择和挣扎。 <
《两宋之变》描绘了自1100年正月徽宗赵佶继位起,到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南北对峙的历史,展现了北宋帝国由盛而衰,急转直下,最终灭亡,以及南宋军民步步抵抗,最终立足江南偏安一隅的全过程。全书共九章,分别介绍了赵佶继位,宋联金抗辽,第一次汴京保卫战,靖康之耻,南宋建立,金兵南下,川陕大战,金国联齐伐宋,宋朝反攻,南北对峙等情节。本书叙事宏大,架构严整,笔法平实,从客观的角度,将北宋灭亡时军民拼死抵抗的慷慨悲歌娓娓道来。上演了一幕幕或令人拍案而起、发尽上指,或令人椎心泣血、扼腕叹息的历
本书是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奠基者张岱年先生的集大成之作, 首次系统地以图文形式面世。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与体系, 总结出中国文化传统的内涵与核心,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它以哲学思想作为文化的核心, 并且作为文化的起点来解读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主流观念、民族精神、心理思维、优良传统、社会传习, 探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人类文明共同体中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前途。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命名的长城学研究专著,不仅对长城的构成元素、修筑原因、重要关口、发展轨迹等进行了论述,明确长城的起止走向、资源分布、类型特点、建筑背景,还对长城承载的家国情怀、爱国传统、遗产价值进行阐发,在长城学文献出版和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该书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长城的科学保护、开发和研究,长城整体性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长城文化资源保护等提供了学术支撑。
吴晗是明史研究大家,他一生写过两部明史:《明史》和《明史简述》,本书均收入,分为上下编,故称全编本。
收入本书上编的《明史》原有四章,现存三章,即《元帝国之崩溃与明太祖之建国》《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南洋之拓殖》。本编增补的五章(《朱元璋的统治术》《明初的恐怖政治》《明代的军兵》《明代的新仕宦阶级》《明代的社会经济》)选自吴晗其他作品,与原有三章构成一部较完整的明史,呈现了明代历史全貌及其重要历史特点。
下编《明史简述》共两章,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明太祖建国、明成祖
本书为通俗读物,用英文撰写。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物化天宝天府之国的真正内涵,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以英语作为语言载体,从起源、历史、宗教、文学、教育、科技、艺术等视角,尽可能详实地展示灿烂悠久的巴蜀文明。
全书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和开明的上古传说。第二部分展现历经三国风云的蜀汉文化、神秘的三星堆遗址、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都江堰、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和险峻的茶马古道。第三部分包括人类开凿的第一口千米深井燊海井、世界纸币之
本书精选洛阳唐代墓志120方、高清拓片150件,按照志主葬年排序,每方墓志均配以包含葬年、书体、规格、撰文、书丹、镌刻等信息的文字说明,每方拓片介绍了志主生卒、历官资料,还介绍了拓片书法艺术特征。书中拓片全面展示了唐代洛阳书法艺术的社会整体水平和生存状态,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尽收眼底,许多墓志填补了唐代书法资料的某些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