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以下四个部分内容组成:(1)孙伯鍨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思想;(2)孙伯鍨先生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3)孙伯鍨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研究;(4)孙伯鍨先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孙伯鍨先生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学科的奠基者。此论文集从当代学术前沿发展的角度深刻梳理了孙伯鍨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做出的学术贡献,深刻总结了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做出的学术成就。
本书涉及黑格尔、杜威、克拉考尔、普雷斯纳等11位知识分子, 是一本不算艰深的思想史方面的小书。活体解剖一词原本指的是对活的生物体的干预, 目的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它们的功能。霍耐特借用这个生物学上的术语来帮助他梳理20世纪的思想史: 20世纪的这些思想家用他们的设计来干预事件的河流, 用以认识其理论产生的效用。无论是本世纪初的弗朗茨·罗森茨威格,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齐格弗里德·克拉科夫, 还是大屠杀阴影下的朱迪思·施克莱尔, 他们都从对当下的活体解剖中得出了一个恰当的历史、社会或政治概念的结
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否则你不应行动。这是康德伦理学的基石,也是他号召人们普遍遵守的“绝对命令”。这也是人类的意志规律、自由规律、道德规律。正确认识和运用道德规律是人类的责任,也是明辨善恶的尺度。理性的人能为自己立法,因此,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将自身看作目的。由此,也产生了一个由普遍客观规律构建起来的体系,也即目的王国。目的王国服从自身加于自身的规律,自然王国则服从外因起作用的规律。这个“道德的最高原则”加强了理性的力量,提高了人格的尊严,真、善、美
本书为河北大学红色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红色文化研究丛书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审美现代性的内涵大致有:批判、反思、坚持以及交往和对话。历时地看,批判现代性为了反思现代性,反思现代性为了坚持现代性,而坚持现代性为了走向交往和对话的幸福生活。共时地看,这四种内涵可以集中于某个理论家身上,如哈贝马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现代性为今日现代性的续写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它有助于人们建立和谐的生活环境。
本书为复旦教授王德峰选取了梁启超生平作品中有关中国少年求学、成长、树立三观的文章,如《少年中国说》《论中国国民之品格》 《服从释义》 等辑成“少年中国”篇, 下篇为“道德大原”篇,通过 《新民说》 (节选)、 《儒学统一时代》(节选)、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国道德之大原》集中呈现梁启超关于中国国民道德的探讨和论述,特别是对儒学体系中的道德观点的评述与扬弃,为树立中国道德、建立国民品格孜孜不倦。
职场如战场,优胜劣汰乃常事,如何让自己永远处于高地,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努力变得比其他人更卓越。通过阅读本书,员工可以对职场必备能力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着重在这些能力上下功夫,这样可以使员工有效发挥实力,找准发展方向,从而加速实现职场蝶变。
当我们品尝、咀嚼、吞咽、消化和排泄时,我们的食物改变了我们,而我们的饮食反过来又影响了更广泛的地球环境。在《吃的哲学》这本书中,安玛丽·摩尔从这些变革性的纠葛中获得灵感,在“吃”这一行为中发掘、重新思考我们作为人类的生命哲学意义。在行文中,摩尔使用了一套与传统学术类图书截然不同的行文方式——一段生活片断,一段故事,或一段在减肥培训班、食品会议、实验室、餐馆和厨房餐桌上的实地考察,再加上一段与读者进行的理论交流。她试图以此形式带领读者认识、发现甚至亲身体验人类学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诞生过程。
本书作者埃默里斯·韦斯特科特是支持过简朴生活的,但他没有止步于鼓吹节制,而是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多角度启发人们跳出现代的生活条件,诘问生活的意义,独立地从更深的源头思考“简朴”是否为值得追求的目标。当中触及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事物,例如,简朴或者奢侈可能都是为了获得自由和安定感,而舍弃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打破传统,也意味着更新一些社会关系和秩序……由此可见“简朴”远不止物品的“断舍离”,而更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的议题,值得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无数的际遇和选择,有人会因为多变的过程心神不宁,随遇而安;也有的人是随遇不安,顺势而为,与变化共舞,向变化学习,并且,在顺应变化的过程中,不随波逐流,为自己,尽情活,不断成为崭新的自己。
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小萌从自己的蜕变经历出发,通过8个关键认知,重新注解了成为自己的核心语义,为成长,尤其是女性成长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可能路径:从经济独立到精神独立,从隐于人后到敢于表达,从跟钱有仇到大大方方谈钱,从全职妈妈到风风火火创业……女性天然要面对
本书是近年来国内布尔迪厄文艺社会学研究的一部系统著作。作者考察布尔迪厄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西方社会科学场中的理论占位,阐述他如何依据习性、资本和场构成的社会实践总公式,提出文艺作品的生产和接受一体化的系统理论,把文艺社会学构建为以科学认识论为前提的社会历史诗学和实践美学。全书突出展示了布尔迪厄遵循法国理性传统,致力于“对象征形式的唯物主义分析”,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了有力的补充和完善,可为国内文学社会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