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文化的发展探究》第一章为先秦时期的文化概述,分别对中国文化起源之谜、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元发展、先秦时期文化研究的动机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为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主要阐述了先秦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契机、先秦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轨迹两方面内容。第三章为先秦时期文学的发展,分别从先秦文学起源的两大因素、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先秦文学作品几个方面对先秦时期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章为先秦时期艺术的发展,分别从先秦时期的乐舞艺术、先秦时期的绘画艺术、先秦时期的青铜
本书记述晚清时代中国第一批出洋人士的游历事略。选取的13位代表性人物,既有短期考察的官员,也有派驻他国的使节,还包括康有为和梁启超。 这13位人物是谢清高、斌椿、张德彝、郭嵩焘、黎庶昌、李圭、何如璋、王韬、徐建寅、傅云龙、薛福成、康有为、梁启超。这些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他们游迹广远,观察敏锐,能将所见、所感、所思做出翔实叙录,把亚洲文明的古老渊源,以及各国的文化遗存、历史事件、风俗世情、城市面貌、乡村景况等,在笔下如实呈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游历作品,且文字叙述优美,写景状物非常生
朱自清先生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浙江一师任教。本书由此开始,以朱自清在这段时间的文学创作为切入口,综合文本研究、资料旁证,追寻朱自清先生在江南五年的足迹。详细考证了他在这段时期的工作、生活、创作、交友以及心路历程。主要包括在浙江一师、扬州省立八中、上海中国公学、春晖中学等校任职的经历,以及在台州、温州的游历。这段时间,朱自清结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朋友,是他投身教育界的开始,也是他文学创作的起点,在其人生中至关重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称“香山居士”。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有“诗魔”“诗王”之称。年轻时,他怀着“兼济天下”的抱负,直言谏上,创作了大批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多次贬谪后,寄情山水。他一生创作了三千多首诗,其中《卖炭翁》《琵琶行》《长恨歌》等极负盛名。本书以时间为轴,用细腻的文笔还原了白居易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现了他虽历经坎坷却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再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
本书是一部简明的历史工具书,以词条形式,介绍自远古到20世纪初叶中外文明史上的重要史事。以史为据、客观平实的原则,内容主要依据中外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并参考了具有权威性的研究著作和工具书。
大明三百年正是东西方势力此消彼长的重要时期,占据明王朝国祚六分之一的万历时期,无疑又是最令人瞩目的转折点。万历朝十年辉煌,十年传承,十年平庸,十年荒朽,为后世留下了太多回忆与反思。 本书完整记述了万历一朝的兴衰荣辱,上溯嘉靖末期,下迄满洲势力的崛起。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对万历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做了详尽描写:大明政局的纷纭复杂,张居正的崛起与落幕,波谲云诡的宫廷奇案,宁夏、朝鲜、播州三次大战的风云激荡,万历的怠政与民生的凋敝,东西方力量的此消彼长,女真的壮大与王朝的更迭…… 透过层
本书主要介绍了上海市虹桥路的变迁史。在书中,除了地图、历史照片等影像资料,还汇集了历史报刊、指南、同时代人的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首先,相较于地图、影像资料有助于为研究者快速建立空间层面的基本观感,文献资料则能够为了解当时的道路沿线风貌提供更为详细的细节支撑。其次,在复原如今已经消失的历史风貌和无形文化遗产方面,文献资料的价值尤为明显。最后,通过对丰富的文献资料进行比对研判,有助于我们厘清众多涉及虹桥路沿线建筑、机构、空间的疑团和谬误,为历史风貌保护夯实基础。
本书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的当地文史资料、田野调查和走访村民,力图将回忆与史料相结合,尽可能地“还原”与“再现”村民记忆中的历史,包括家族的遭际、建筑的故事、时代的变迁、个人的身世与经历,以及如今已渐渐式微或已消失的手作与民俗文化等,是对古村落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汉时期的国家建构、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研究” (17ZDA180)的阶段性成果。秦汉是古代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天翻地覆的时代。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是中国统一王朝国家与汉民族形成的新起点,是一次由宗法分封制国家政体和以“诸夏”为标志的早期华夏民族向统一的君主集权制国家和统一的汉民族转化的枢纽期,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但是,秦汉时期的国家构建与民族认同、社会整合的历程并不是直线式发展的,而经历了一个曲折往复的过程。本书共收入论文20余篇,从秦汉时
本书通过追溯民国时期西南文化研究室的设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与云南大学历史学发展的渊源等方面,管中窥豹般回顾云南大学百年发展历程汇总历史学科的发展史,献礼百年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