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研究(第4辑)》主要栏目包括专题论文,马克林教授与中国专栏,书评书讯,学术资讯,等。
大多数人认为,文明是人类伟大的成就,进步是不可否认的。 这本书探讨了所谓进步如何扭曲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如何饮食、如何学习、如何感受、如何为人父母、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工作,以及如何死亡,反驳了进步本质上是好的这一观点,认为定义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类似于一种进行性疾病。 书中通过对狩猎采集社会与当今高度文明的个人和集体行为的对比,来探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疑问:史前时代并非没有严重危险和不利条件,许多人在婴儿期就夭折了,骨折、伤口感染、毒蛇咬伤或妊娠生产问题都可能危及生命,但是
《〈国语〉〈左传〉记言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1CZW023)的结项成果(结项等级:优良)。主要内容如下:1、记言成因研究:《国语》《左传》记言类文献的形成与商周时期特有的记言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2、记言发展过程研究:《国语》《左传》记言内容总体上经历了由“代天立言”到“为民立命”的转变过程。3、记言功能研究:《国语》《左传》中的记言虽是对过去人物言论的记载,但其旨意却是面向未来的“立言不朽”政治追求和劝善惩恶的史戒意识。 4、记言形态研究:《国语》《左传
《燕赵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学文学院主办。本刊在服务河北大学“燕赵文化学科群”建设的基础上,秉承校训“实事求是”之精神,推动燕赵地域文化研究,进而弘扬和发展燕赵传统文化精神,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文化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及精神支持。作为文学院主办的刊物,本刊将以文学等人文学科研究为基础,开设地域文化研究、域外博览、语言研究、莲池书苑、名家访谈等栏目,重点刊登体现燕赵地域文化研究新成果和反映燕赵传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学术论文、报告、评论、随笔和访谈录等。此外,本刊计划不定期期发表具有
本书围绕龙湾区成立35周年这个主题,对16位人物进行口述历史访谈,揭示龙湾区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全书主要口述历史访谈对象包括:龙湾区第一任区委书记孙成堪;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龙湾十大风云人物”的项兆敏;龙湾区人大专职常委张延文等。
本书以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为指导,以民族濒危口述史料征编为切入点,全面、系统的探究并论述了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征集、整编、保护与开发利用,试图为其他民族口述史料征编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社会各界对土家族进行多维度研究提供翔实的口述史料。全书分为土家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口述史料与土家族口述史料、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征集、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整编、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的数字化保护、土家族濒危口述史料的开发与利用六个部分。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结项,结项评价为良。
本书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从白族口承文艺非遗的现状和信息资源建设的现实需要入手,系统梳理白族口承文艺非遗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思路,深入探讨白族口承文艺非遗信息资源协同保障机制、白族口承文艺非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白族口承文艺非遗信息资源建设的业务方法等问题。第一,白族口承文艺非遗的概念界定和发展概况。本书界定的白族口承文艺非遗主要包括大本曲、吹吹腔、白剧三种非遗项目。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白族口承文艺非遗的源流、发展历史、表演、剧(曲)目、艺人、表演团体等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梳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助力之下,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无论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均有显著进展,学科体系日趋成熟。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检讨各具体分支学科的研究进展,以期在更高的学术基点上推进近代史学科话语体系的拓展与创新,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话题。 长期以来,张海鹏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有丰富的论述,并且持续思考近代史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老而弥笃。是年5月,适逢海鹏先生八十华
“人文西藏”丛书旨在通过新手法、新视角,点面结合,立体呈现,讲好中国西藏故事。全套丛书分为两辑:一是“西藏风情”系列:包括《雪域经轮——西藏宗教考释》《藏地风土——西藏民俗趣谈》《物华天宝——西藏艺术掠影》《高原华章——西藏文学撷英》《流年乾坤——西藏历史述略》,全方位描绘西藏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风貌,向国内外读者展示西藏魅力和时代亮色;二是“西藏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包括《松赞干布》《元朝首任帝师八思巴》《九世班禅传》《首席代表阿沛·阿旺晋美》,通过西藏历史人物形象侧面反映西藏社会
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发出了学习党史、国史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不断总结党史、国史的成功经验,吸取挫折教训,从中找到坚毅前行的伟大力量,是我们国史编研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之际,《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的全体同仁奉上20多年来我们在“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同时,在自己分管的国史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取得的部分成果,以此作为献给建所30周年的一份生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