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为第8辑。设有经济与社会研究、思想与文化研究、政治与军事研究、研究述评和史料评介五个栏目。秉承“以中国的视野审看河南,用河南的事实解读中国,从厚重历史里延续中原文脉,在伟大现实中传承华夏文明”的宗旨,主要刊发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突出原创性、前沿性、系统性,同时适当刊载有关地方史研究的珍稀资料与口述史。
本书内容包括:吕洞山人文地理溯源、吕洞山远古传说、吕洞山敬祖思源、吕洞山盘瓠遗风、吕洞山浪漫故事、吕洞山五行苗寨、吕洞山传统饮食、吕洞山民居建筑、吕洞山文化苦旅。
本书中除了庆贺、纪念文章外,还有不少研究论文,有的作者从作品文本出发,阐述鲁迅的立人精神;有的作者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挖掘鲁迅生平事迹,让读者看到一个更丰满,更真实的先生形象;有的作者梳理了海外的鲁迅著作译本,对于读者了解鲁迅著作的海外传播很有帮助。
汉字道法自然,书法呈现汉字之美。书中的李斯、蔡邕、钟繇、卫夫人、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13位书法家,以人生的磨砺和挥毫,铸就了中国书法的天花板。他们创立、承续或改变了书法的走势。书法在师徒、族人和挚友之间的传承与激发令人深思。书法极品的背后,是国朝风云和人生际遇碰撞后的苦涩与馨香。大师们被反复锻打的人生,波澜起伏地迸发出书法长河中的千古绝唱!
本书是一本适合书法教育的品质读物,注重审美和品质的传导、感悟。
唐宋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周秦之变以后再次经历重大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时期,魏晋以来相承之旧局面,赵宋以降之新文化都在此时期发生转变与定型。唐朝以其富强,振作九代之衰,宋代以其文明,道济天下之溺;唐宋并称,既有时间上的相继,又有文化上的相异。唐、宋的时代特色及其历史定位,要求唐宋历史的研究突破原先单一的唐史研究、宋史研究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旧局面,构建“唐宋史观”的新思路,树立“唐宋史研究”的新框架,在更为宏观的历史视野中观察、理解中古史上的唐宋之变。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
日本人的“单一民族说”在自近代以来的日本人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但是战后不断有历史学家挑战这种“通说”,网野善彦显然是其中旗帜颇为鲜明的一位。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网野在自己的学术体系中第一次采用了“东与西”的地域历史视角。他对于“东与西”差异和联结的探讨是多层次、跨学科的,包括从语言和民俗看东西社会差异,从考古学上的石器、古坟等看绳文文化和弥生文化,从“东马西船”“骑马武士和海贼”“东将门、西纯友”“源氏和平氏”等看东国国家和西国国家。以上是前七章的内容,每一章围绕的都是日本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
本书收录了作者研究近代华北区域史的重要文章,主要涵盖理论前沿与概念解读、区域经济与市场体系、城镇发展与社会流动和日本在华北的经济掠夺等方面。这些文章为研究近代以来华北区域史的奠基之作,引领和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本书主要侧重从全方位、宏观的、科学的角度进行逻辑分析和理论论证中国朝鲜族如何成为中华民族一员、特别对中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贡献。为研究者提供一部综合宏观立体论述跨界民族——中国朝鲜族方面的著作,以期在理论和体系上都有新的突破。从理论层面而言,我国是一个多跨界民族国家,研究此问题,特别是朝鲜族跨界问题,用事实彰显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正确和伟大;从实际意义层面而言,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为推动国家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建设服务、以及
本书是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走西北角”社会实践活动甘南线的行走记录。甘南线连续三年的“重走西北角”活动对甘南藏区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作了真实而生动的记录,它对了解甘南藏区社会文化的真实景象有着特殊的意义。本书详细而生动地展示了重走行程中甘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变革,其行程涵盖合作、夏河、卓尼、迭部等甘南藏区重要区域,视角遍及市镇、寺院、村落、牧场,人物囊库了官员、市民、牧民、喇嘛、商贩、大学生、民族艺人等各行各业,对历史变革中的甘南社会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和书写。本书包括
本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对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依据新版教材部分内容变动的情况,将原来的第一讲:贫困的深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第二讲列强的铁蹄: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进行合并,作者对各章节的部分内容也作了增删改写,调换了部分参考材料,对思考题作了相应调整,增加了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