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是六朝古都南京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本书内容包括:朱元璋为何选择钟山为长眠之地、明孝陵神道是否依照北斗七星之谜、古代谒陵礼制要求之谜、明孝陵地宫之谜、康熙乾隆为何屡谒明孝陵、下马坊至大金门历史故道的走向之谜等。 本书将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一一作出解答,即便个别谜团于书中未必会有确定的答案,也无妨于读者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与想象的空间,从而引发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本书以庆亲王奕劻的生平为线索,分十六章陆续介绍了庆亲王一脉的承继,奕劻在晚清政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他在中法战争、晚清海军建设、甲午中日战争、戊成变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与影响,以及他在晚清政局中与各类亲贵权臣的人际关系,系统研究了晚清政治史。
1762年7月,朝鲜王朝英祖李昑废黜王世子李愃并将其关入柜中致死,史称壬午祸变。这一朝鲜王朝史上蕞大的悲剧历来众说纷纭,本书就是韩国知名古典文学学者郑炳说针对这一谜团的历史佳作。全书沿着李愃的人生轨迹,深入当时的朝鲜宫廷,探讨了国王英祖、思悼世子、世子嫔惠庆宫、世孙正祖、大臣、王妃、大妃、后宫、内官、内人等面临的现实,以及他们的梦想与欲望。借助相关史料,作者对思悼之死进行了全面、细致、立体的考察,不仅突破既有学说理论,阐明了这一事件的真相,也从文献的蛛丝马迹中读出了隐藏在权力背面的统治者英
本书是一本文史方面的学术论文集,作者们从各自熟悉、擅长的研究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阐述,并整理了相关古籍和文献,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见解深刻,立足江南文化和传统中国文化,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史不可或缺的学术著作。本辑主要内容侧重于传统中国经典、文献及地方人物、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若干主题:经典新诠、传统文献及其整理、地方人物与文化、札记与书评和史料辑存。
本书共二十三回,主要内容包括:优秀学生 喜结连理;洁身自好 嫉恶如仇;参加革命 宣誓入党;发展党员 点燃星火;经济斗争 智取敌轮;扩充武装 开辟据地;苏澳劫粮 虎口夺食;强化培训 提高素质;临危受命 冒死谏诤等。
本书是一本通俗理论读物。该书将130部中华经典读本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类,对每部中华经典的历史地位、作者简介、内容简介、核心思想以及价值影响做简单的介绍。经部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内容;史部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内容;子部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蒙学等14类;集部分为小说、总集选集、别集、戏曲、文论5类。所选内容有助于中学生以及普通读者便捷、全面地了解中华
本书是宋朝往事系列人物篇中的一部, 主人公是赵普。通过对宋初的重要谋臣赵普一生经历的描述与还原,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赵普从一位节度使的文职幕僚成长为三度为相的宋初优秀政治家的历程。在充分把握时代特点的基础上, 反映了五代到宋初政治形势的变换和赵普对辅佐宋太祖、宋太宗兄弟重新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和局部统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政治智慧和过人才能, 进而结合相关史料对所涉及五代到北宋初年的政治、经济、军政、文化进行介绍, 反映了五代到宋由乱到治的时代特点, 对广大读者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变化或有裨
本书共分《中国史论述题》《世界史论述题》《中国史名词解释》《世界史名词解释》《中国史大纲解析》《历史学统考一本通》《中国史自主命题一本通》《世界史自主命题一本通》《习题演练》9种, 是对历史学教材的一次细致的梳理整合, 将知识点与真题融合精讲, 本套丛书涵盖了论述题、名词解释, 以及统考学校和自主命题学校的所以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并用独特的逻辑方法把知识点从新归类。对考生分科掌握所学知识有很大帮助, 是考生必备图书。
本书共十五卷,按帝王庙号进行分卷,从“宋太祖”开卷,每卷一个主题,首尾完整,内容独立。串联大宋王朝从盛到衰的时间轴线,以宋史做基础,但又不拘泥在两宋三百年间,从各个朝代兴衰来分析历史时、品论帝王将相各式人物。如王夫之赞赏宋太祖“简、慈、俭”的治国之道,又有对赵普、秦桧等人的独到评论,思想深刻。
日军攻占南京之后,有四名美国记者、一名英国记者,以及十四名美国传教士留在南京城内。
这五名记者均以最快的速度将南京大屠杀最初情况的新闻报道发往英美各大报章。而十四位美国传教士在城内经历了大屠杀的全过程,并以日记、信件等形式记录了所见所闻。
此外,英美两国驻南京的外交官也于此期间,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暴行与各自公民遭受的财产损失,及时报告给各自的政府。
本书依据对这些史料的发掘和考证,以其他国家国民的视角,展开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历史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