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客观基础、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现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与利用等内容。
本书是“名家讲史”丛书中的一种, 作者王瑞来教授是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并执教于早稻田大学。本书以人物为线索, 从他们的生平、悲欢离合, 折射时代变迁。描述了宋代风起云涌的历史条件下, 帝王、士大夫与武将的生存态势, 对宋史中相关问题提出自己见解, 寓史识于深入浅出的叙述之中。作者以专业角度, 比一般非专业的读史更能洞察历史现象、历史故事背后的历史真实。
《汉武大帝传》:汉武帝的一生是传奇的,他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政治上,他使用巧妙的方式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他克服重重阻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帝国统一了思想;军事上,他重视军队,练兵备战,打败匈奴,为大汉平定了北方的侵扰……他大刀阔斧的改革造就了真正统一、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强大帝国,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但他晚年又受奸臣蛊惑,让自己的儿子含冤而死,得知真相的他诚心悔过。本书从他幼年时被立储,到他登基后以非凡的魄力改弦更张、北伐匈奴,再到他晚年
《20世纪中国历史学(修订版)》系探讨20世纪中国史学演变的专门之作。全书以史料派、史观派的分野作为内在线索,将百年中国史学分为19001929年、19291989年、19892000年三个时期,从问题出发,以新史学与新汉学的百年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上的分歧,进而就这种差异对史学建设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加以分析,勾勒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填补了中国现代史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本书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 细述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 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本书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 细述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 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本书以庆亲王奕劻的生平为线索,分十六章陆续介绍了庆亲王一脉的承继,奕劻在晚清政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他在中法战争、晚清海军建设、甲午中日战争、戊成变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与影响,以及他在晚清政局中与各类亲贵权臣的人际关系,系统研究了晚清政治史。
1762年7月,朝鲜王朝英祖李昑废黜王世子李愃并将其关入柜中致死,史称壬午祸变。这一朝鲜王朝史上蕞大的悲剧历来众说纷纭,本书就是韩国知名古典文学学者郑炳说针对这一谜团的历史佳作。全书沿着李愃的人生轨迹,深入当时的朝鲜宫廷,探讨了国王英祖、思悼世子、世子嫔惠庆宫、世孙正祖、大臣、王妃、大妃、后宫、内官、内人等面临的现实,以及他们的梦想与欲望。借助相关史料,作者对思悼之死进行了全面、细致、立体的考察,不仅突破既有学说理论,阐明了这一事件的真相,也从文献的蛛丝马迹中读出了隐藏在权力背面的统治者英
本书是一本文史方面的学术论文集,作者们从各自熟悉、擅长的研究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阐述,并整理了相关古籍和文献,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见解深刻,立足江南文化和传统中国文化,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史不可或缺的学术著作。本辑主要内容侧重于传统中国经典、文献及地方人物、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若干主题:经典新诠、传统文献及其整理、地方人物与文化、札记与书评和史料辑存。
本书共二十三回,主要内容包括:优秀学生 喜结连理;洁身自好 嫉恶如仇;参加革命 宣誓入党;发展党员 点燃星火;经济斗争 智取敌轮;扩充武装 开辟据地;苏澳劫粮 虎口夺食;强化培训 提高素质;临危受命 冒死谏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