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从“儒家廉政思想发展的历史透视”“包拯廉政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包拯廉政思想中的价值理念”“包拯廉政思想中的制度思考”“包拯廉政思想的主要特征与当代意义”等方面,彰显儒家传统廉政思想发展的脉络,对其廉政思想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制度思考以及主要特征作了深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凸显并汲取其中符合时代因素的价值资源,为当下的廉政治理与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政治智慧和历史借鉴。
1930-1935年,是聂耳生命中最后的五年,也是他在上海生活和创作的五年。在上海,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聂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用生命和热血写下了42首充满激情的革命歌曲,鼓舞了民众反抗外侮的斗志。本书回顾了聂耳在上海的创作活动,以及他在创作这些歌曲时台前幕后的故事和他的心路历程。以翔实的图文资料,追述往事,披陈历史风云。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有细腻而合理的文学描写,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作者以其担任地方志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8年多的切身经历,站在全国地方志事业宏观把握和顶层设计的高度,以世界和中国的宽阔宏大的视野,用方志学、法学、社会学的综合研究方法,使用第一手实证研究资料,回顾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依法治志两全目标十大工程转型升级等顶层设计的心路历程和经验体会,以及全国地方志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住地方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围绕党和国家利益、经济社会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三大主题开拓创新,以依法治志为总抓手,在全国范
本书综合利用比较史学、量化史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幼童留美、船政留欧和清末新政前后的留学日本以及庚款留美等留学教育活动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比较,展现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曲折和艰辛,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努力。本书认为,中国近代留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教育诸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本书首先通过郑州地区典型遗址的分析,系统建立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环境背景与年代学框架;进而阐述荥阳织机洞、二七区老奶奶庙、新郑赵庄、登封方家沟、登封西施以及新密李家沟等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进展;最后对郑州地区新发现与中原及邻近地区的旧石器考古成果进行综合讨论,系统展示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现代人越来越意识到礼仪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本书紧密围绕职场需要,贴近从业实际,系统而简明地阐述了职业礼仪的内涵、心理认知和美学认知,通过大量的礼仪案例和评析,介绍了社交形象礼仪、沟通礼仪、职前礼仪、宴请礼仪、拜访与馈赠礼仪、求职礼仪、职场交往礼仪、办公区域礼仪、文书礼仪、会务礼仪、国际往来礼仪等。既可作为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礼仪课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业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开展礼仪培训的辅导书。
本书作者是国内俄罗斯文学研究尤其是布罗茨基研究的专家。布罗茨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诗就是诗人的传记”,“诗就是其作者的自画像”,“诗中具有一切的回声”。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布罗茨基诗歌作品的解读,来认识诗人,理解他的创作,并对布罗茨基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作者作为国内少有的布罗茨基研究专家,对这位诺贝尔获得者的解读十分精致到位。本书语言晓畅明白又不失幽默,读来趣味无穷。
传主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历史上杰出的女诗人,在俄罗斯文坛及世界文坛均享有盛誉。本书作者又是国内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专家。阿赫玛托娃被公认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是白银时代最有名的女诗人。1989年诗人百年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将其命名为“阿赫玛托娃年”。阿赫玛托娃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但保持了一种和谐的健康心态,历经苦难却从不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本书真实、客观再现了这位抒情女诗人艰辛坎坷的一生,同时也叙述了她的诗文创作历程。
本教材涵盖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优秀英国文学家:J.康拉德、E.M.福斯特、K.曼斯菲尔德、W.叶芝、T.S.艾略特、D.H.劳伦斯、J.乔伊斯、V.伍尔夫、A. 赫胥黎、S.贝克特和W.戈尔丁,其中有小说家、短篇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四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教材每篇课文包括作家的“生平”“创作时期及主要作品”“思想观点”“美学原则和创作手法”“选读”(1篇文学代表作和1篇文论)和“思考题”六部分,概括作家的生活哲学、政治观、道德观、美学观、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结合宏观历史语境研究和微观文学文本分
《仪礼》与《礼记》对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本书是近代研究者对这两部经典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全面系统研究的首部专著。凡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材料,诸如物质生活、饮食起居、礼仪规章、宗教信仰与祭祀、丧葬礼节、法律伦理、哲学思想、家庭婚姻及生育、亲属朋友等人际关系等,作者都删繁就简,运用现代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对这些史料进行了科学分类,并给予了简要的分析与说明,使读者更容易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李安宅的《关于祖尼人的一些观察与探讨》《边疆社会工作》《边民社区实地研究》三篇论文,作为附录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