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通过郑州地区典型遗址的分析,系统建立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环境背景与年代学框架;进而阐述荥阳织机洞、二七区老奶奶庙、新郑赵庄、登封方家沟、登封西施以及新密李家沟等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进展;最后对郑州地区新发现与中原及邻近地区的旧石器考古成果进行综合讨论,系统展示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现代人越来越意识到礼仪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本书紧密围绕职场需要,贴近从业实际,系统而简明地阐述了职业礼仪的内涵、心理认知和美学认知,通过大量的礼仪案例和评析,介绍了社交形象礼仪、沟通礼仪、职前礼仪、宴请礼仪、拜访与馈赠礼仪、求职礼仪、职场交往礼仪、办公区域礼仪、文书礼仪、会务礼仪、国际往来礼仪等。既可作为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礼仪课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业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开展礼仪培训的辅导书。
本书作者是国内俄罗斯文学研究尤其是布罗茨基研究的专家。布罗茨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诗就是诗人的传记”,“诗就是其作者的自画像”,“诗中具有一切的回声”。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布罗茨基诗歌作品的解读,来认识诗人,理解他的创作,并对布罗茨基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作者作为国内少有的布罗茨基研究专家,对这位诺贝尔获得者的解读十分精致到位。本书语言晓畅明白又不失幽默,读来趣味无穷。
传主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历史上杰出的女诗人,在俄罗斯文坛及世界文坛均享有盛誉。本书作者又是国内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专家。阿赫玛托娃被公认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是白银时代最有名的女诗人。1989年诗人百年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将其命名为“阿赫玛托娃年”。阿赫玛托娃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但保持了一种和谐的健康心态,历经苦难却从不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本书真实、客观再现了这位抒情女诗人艰辛坎坷的一生,同时也叙述了她的诗文创作历程。
本教材涵盖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优秀英国文学家:J.康拉德、E.M.福斯特、K.曼斯菲尔德、W.叶芝、T.S.艾略特、D.H.劳伦斯、J.乔伊斯、V.伍尔夫、A. 赫胥黎、S.贝克特和W.戈尔丁,其中有小说家、短篇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四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教材每篇课文包括作家的“生平”“创作时期及主要作品”“思想观点”“美学原则和创作手法”“选读”(1篇文学代表作和1篇文论)和“思考题”六部分,概括作家的生活哲学、政治观、道德观、美学观、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结合宏观历史语境研究和微观文学文本分
本书是有关宠物起源、发展和演变的专题史学著作。探讨和分析了宠物的发生本质和文化根源,认为宠物是“支配”与“感情”结合的历史与文化产物。书中对宠物采用广义的理解,即人类能够支配和寄托感情的所有对象,包括动物、植物、园林、自然环境等。通过古今中外的大量案例,以及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行为现象,生动地解释了宠物形成的历史、社会和心理机制。本书不仅能够启发对人与环境、人与他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反思,还有助于对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新的学术理解。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理论为指导, 全面科学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和辉煌成就, 材料丰富、叙事清楚、论证准确, 合理吸收了共和国史研究的新成果, 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重大事件、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都作了清楚的叙述和公正的评价; 对7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作了正确的概括和较为全面的总结。此次修订, 又增写了新的内容, 使全书更加丰富和充实。
西羌古国迎来了明君圣主,并由他亲手建立一套君主威权体系内优异的制度,然而,这套制度非但不能绵延西羌的国祚,反而导致国家彻底灭亡,消失在历史的尘土中。是西羌的文化土壤中长存的一种难以消解的恶引发了这场不可避免的政治惨剧,抑或是这套制度本身就潜藏着灭亡和戕害自我的顽疾?
本书是德国启蒙思想家维兰德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直面的正是这一吊诡的难题。维兰德通过诸多他者的陈述,描摹了西羌国从史前时代到建立大一统王朝,经由鼎盛期后逐渐走向衰落而彻底覆灭的历程。这部融汇政治、经济、宗教、哲学以及
本书首次系统研究宋代文官以外的知识分子和识字群体,评估了宋代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识字率。研究列出宋代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的谱系,士大夫、士子、教师、僧道、佣书等为知识分子阶层;吏人、医生、巫祝、商贾、伎术、匠人、艺人等为社会职业中的功能性识字群体;其他阶层中的识字者,为适应社会生活。宋代识字率约为8%。宋文化造极于史的高峰,建立在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浑厚高原之上。
中西方大规模的接触和交往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西风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鲜为人知的是,在这西风东渐之前,有一股强劲的东风西渐。欧洲于十八世纪曾掀起长达百年的中国热,把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乃至市井细民全都卷入其中,不少欧洲人如痴如醉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将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度。
思想家们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商品的西去和传教士的东来,固然为欧洲的中国热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应该承认,这些条件并不是中国人为他们送上门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