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汸《春秋》学,源自黄泽,治经特重左氏,认为属辞比事为治《春秋》的不二法门,尤其重视义例的归纳,《春秋属辞》即是赵氏阐述《春秋》义例之作,而《春秋集传》则是《春秋属辞》所阐义例的运用和发挥。体系严密,论说精详,在《春秋》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此书后赵汸弟子倪尚谊跋文称,此书初稿始于至正八年(1348),至正十七年(1357)成编。此后,既又著《春秋属辞》,乃觉《春秋集传》尚未完善,史法经义犹有未至,遂重新修订,至昭公二十八年,因病搁笔。至明洪武二年(1369)卒后,其弟子尚谊乃就《春秋属辞
作为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流经9个国家,滋养沿岸的同时,也贯穿整个中欧地区的历史。作为欧洲最出名的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掌握着欧洲很大一部分地区,还拥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作者抓住了二者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摒弃传统的历史写作模式,带领读者沿着多瑙河走过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领土。他不仅呈现了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与人物相关的趣闻轶事。千年过去,多瑙河依然缓缓流淌,而哈布斯堡家族却似乎已经走远,但在如今的欧洲,是否还能追寻到那
日耳曼尼亚,顾名思义,正是日耳曼人生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德意志文化生根发芽,这里的人们曾经阻止了罗马帝国的扩张;曾经建立了由300多个各自为政的邦国组成的神圣罗马帝国;这里曾经是西欧民族意识最晚觉醒的地方,却又在统一后迅速崛起;这里曾经是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却也经受了战后的分裂之痛。作者重新描述了德国的过去,从古老森林的混乱世界,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纳粹的灾难性崛起,以一种容易接近的、令人吃惊的生动方式,描述了一个饱受折磨但却光辉灿烂的国家。他像是一位热情的向导,带领读者了解这片土
本书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如何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发掘和整合黄河文化资源,培育黄河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促进黄河流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协调发展,实现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有机统一。全书共分五章,本书的突出特点是:(1)基础性。对黄河流域九省(区)黄河文化和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梳理和评估,摸清了“家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2)前沿性。本书的五章内容,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建设、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品牌建设、黄
本书是在《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全新成果。以往关于春秋时期文化的研究论著,多从其不同于以前的原始迷信来认识,定位为“转型”说,本书提出的“定型”说,是将三皇五帝的文化视为春秋时期的文化之源,春秋时期的文化是周公为代表的礼乐文化的直接继承,不是“转型”,而是“定型”。正是通过春秋时期文化对三皇五帝与周公礼乐文化的发扬光大,特别是通过孔子的删定五经,才最终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定型”。本书的“定型”说,强调了春秋时期文化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
本书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撰写的一部传记集,收录12位历史人物特写。其中既有影响世界的政治家,也有灵感乍现、创作惊世之作的艺术家,既有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探险者,也有执着热血、满怀信念的实业家,书中不乏拿破仑、歌德、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世界伟人,也有充满英雄主义、成就一番功业的小人物。
本书以左宗棠治军理政为中心,全面评述了传主的一生事迹,既描述了左宗棠一生功业生平,又对其思想、实践进行了梳理总结,不特为一大史学著作,更是一政治思想著作。
《再造传统》是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在全球化视野下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忧思之作。文化全球化虽为大势所趋,却尚在过程中,我们不应将自家传统视作奄奄一息的死物,中国文化的未来正取决于我们如何再造传统。刘东呼吁,只有参验当今时代的学识、眼界与体悟,重新为传统贯注精神内容和思想活力,政治合法性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危机才能获得和解。
这是一本助力于理解当代德国的普及性佳作。黄燎宇教授基于多年来对德国文学研究和德国问题研究的心得,积累了一批对德国文化、社会的精彩评论,本书就是这些文化、社会观察的精选。全书共分为11个篇章,具体如《何为德意志》《为德中友谊一辩》《德皇缘何变成匈奴王?》《从文化崛起到文化诱惑》《是默婶演讲,还是夫子自道?》等,语言劲道幽默,兼具文化研究与批评的深度,带读者拨开历史迷雾,理解德意志文明内部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每一场权力的游戏都有落败者……
当征服者威廉于1087年去世时,他把英格兰王位传给了次子威廉·鲁弗斯,这令其长子罗贝尔甚为不满,他认为王位应归其所有,因此向鲁弗斯宣战,这场冲突标志着英国王位的世袭继承制开始遭到扭曲。最终,在1485年金雀花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理查三世倒台之后,这一世袭继承制被彻底打破。
诺曼王朝和金雀花王朝这两个中世纪英格兰盛期的王朝满布着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从罗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