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如何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发掘和整合黄河文化资源,培育黄河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促进黄河流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协调发展,实现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有机统一。全书共分五章,本书的突出特点是:(1)基础性。对黄河流域九省(区)黄河文化和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梳理和评估,摸清了“家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2)前沿性。本书的五章内容,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建设、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品牌建设、黄
本书是在《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全新成果。以往关于春秋时期文化的研究论著,多从其不同于以前的原始迷信来认识,定位为“转型”说,本书提出的“定型”说,是将三皇五帝的文化视为春秋时期的文化之源,春秋时期的文化是周公为代表的礼乐文化的直接继承,不是“转型”,而是“定型”。正是通过春秋时期文化对三皇五帝与周公礼乐文化的发扬光大,特别是通过孔子的删定五经,才最终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定型”。本书的“定型”说,强调了春秋时期文化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
你是否曾好奇,中世纪人是如何处理婚姻与爱情的?在那个宗教与世俗交织的时代,结婚并非唯一的两性结合选择。许多人生活在准婚姻关系中,却出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正式结婚。露丝·马佐·卡拉斯教授将带领我们走进中世纪欧洲复杂的婚姻世界,从社会文化、法律常识等角度,揭示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婚姻故事。
值全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之际,本书以曾为中国科教兴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教育家、科学家叶企孙先生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的杰出表现为线索,探索建设一流大学的奥秘;以他曾经在科教兴国中发挥的卓越成效,追溯探寻科教兴国的密码;以几所学校在科学教育中传承叶企孙精神的新探,展现当下如何开展好科学教育,培育科学新人。本书作者的相关研究揭示出科教兴国既需要探新,也需要传承;科教兴国是目标,是途径,更应是行动。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激发更多的有此兴趣和志向的人在遵循科教兴国的规律、更好地使用科教兴国密码的基础上思考与行
《英烈与纪念馆研究》由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创设,致力于为文博行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新时期纪念馆优质发展。创刊出版社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主设栏目包括近代历史、英烈往事、文物集藏、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内容涵盖历史事件和人物研究、博物馆(纪念馆)发展前沿、文物/遗址/纪念设施的保护与利用、多样化的主题宣教活动等。
本书在原定礼仪文化概念、剖析基础理论、梳理继替规律及当代价值基础上,重点分析因家礼家风、社情礼序、礼俗礼义、师生礼道异化及礼仪礼治失范等导致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底色淡化、公民失礼行为渐增、国家形象弱化等问题,针对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首先,形容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即通过对人生礼仪、家风礼教的弘扬,传承发展家庭生活中的孝慈家风礼仪;通过对师道礼制、学生交往礼仪的导引,创建上下有序的仁爱校规礼仪;通过对节庆婚葬礼俗、公共规约礼制的改造,培育公
该访谈录是陈子善接受采访、与人对话文字的结集,从另一侧面展示他的文学史观。
本书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撰写的一部传记集,收录12位历史人物特写。其中既有影响世界的政治家,也有灵感乍现、创作惊世之作的艺术家,既有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探险者,也有执着热血、满怀信念的实业家,书中不乏拿破仑、歌德、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世界伟人,也有充满英雄主义、成就一番功业的小人物。
本书以左宗棠治军理政为中心,全面评述了传主的一生事迹,既描述了左宗棠一生功业生平,又对其思想、实践进行了梳理总结,不特为一大史学著作,更是一政治思想著作。
《再造传统》是清华国学院刘东教授在全球化视野下思考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忧思之作。文化全球化虽为大势所趋,却尚在过程中,我们不应将自家传统视作奄奄一息的死物,中国文化的未来正取决于我们如何再造传统。刘东呼吁,只有参验当今时代的学识、眼界与体悟,重新为传统贯注精神内容和思想活力,政治合法性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危机才能获得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