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世界首次形成于唐代,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唐朝的军事强大,而在于其文化价值观获得普遍的认同,法律制度被各国自主移植,构成共同的文化基础。唐代形成东亚世界的成功经验在于开放和包容,在达成文化共识基础上的求同存异。在探索东亚未来的时候,深入研讨其过往的历史文化交融,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所考察的古代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存在着近千年的长期紧密关系,却也发展出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尤其经历了近代的剧变,从今日来看,虽然地理上相邻,但在文化上隔膜颇大,有必要加强彼此的文化交流
内容简介: 日本文学家井上靖年轻之时在每日新闻报社担任艺术记者期间,因工作的缘故,与陶艺家河井宽次郎,画家荒井宽方、上村松园、国枝金三、桥本关雪,文学家冈仓天心等知名艺术家结识、交往。多年之后,他回忆起与艺术家们的往事,写了这一本随笔集。 本书透过井上靖所书写的历历往事,艺术家们各自极具魅力的个性、艺术观以及审美情趣,如清澈细流缓缓流入读者心田。
毛泽东主席曾将冯友兰和冯天瑜两位先生一起评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出版以来,已发行数百万册;现在推出冯天瑜《中国文化简史》,为读者提供一部中国文化普及的代表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而弥新。本书立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以专门史的体例、新时代的理论、大手笔的文字,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深层次揭示中国一万年文化的特质,使读者达到对中国文化融会贯通的理解和全景式把握。本书全景展现中国文化的星光闪耀之时,勾勒出中国文化辉煌灿烂的恢弘历
本书立足于中国文化多样的复合传统和当代实践的基础之上,对民族文学学术史进行梳理,并总结其研究范式的更迭,讨论民族性的嬗变,进而确立民族文学研究方法、立场和观念的中国话语: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共同体意识。全书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总结和命题提炼,第二部分为文学史梳理及专题讨论,第三部分为族别文学现象与个案的具体研究,集中于揭示多样性的民族文学表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核心观点推进并丰富了由“文学共和”所衍生出来的族群性、地方性与集体性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协商共识,为讲述完整、全面
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古今中外大家为对象,着重撷取与体现其思想精要。丛书作者皆为各领域学术前沿学者,他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短短十余万字,清晰简练阐述中外大家生平、思想,让读者快速读懂大家。丛书内容编排、装帧设计到纸张选择、印刷力争精益求精,成就视觉欣赏与阅读体验于一体的大众读物。
本书展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爱国主义战士康帕内拉壮烈而又伟大的一生,讲述了他因发表反宗教著作、反对西班牙侵略者被禁狱中二十多年所遭受的非人待遇。重点分析阐述了他在狱中写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与谢安、孙绰等雅集兰亭,以一阙《兰亭序》绝唱千古,堪称魏晋风流典范。本书不仅详呈其博采众长、诸体兼精的书法魅力,及其与书法相伴的一生,同时揭示了王羲
本书以钱乘旦教授开设的颇受北大学生欢迎的“大国崛起”课程为蓝本,讲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等九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本书讲大国崛起不仅讲基本故事,讲一些有趣的情况,更着力于将大国问题、大国兴衰的问题讲清楚,寻找普遍规律和共性。跟随钱教授的讲述,读者能够明白:所谓“世界大国”是什么?这个现象何以出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上,“世界大国”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一些国家崛起、另一些国家衰落,大国兴衰的机制是什么?
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孙中山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急速递进的变革过程。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革命后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而民国初年社会的混乱政局是封建王朝崩塌后的回澜,社会危机中又孕育了新的历史转机……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本书从人物、团体机构、重要事件等方面剖析了影响辛亥革命前后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发展进
二十四史是一个执政用人鲜活事例的宝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我们利用先贤留下的智慧解决今天的问题。为此,拟从10个方面选择100个经典的执政用人故事,通过故事生动呈现加深刻点评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弘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给读者以启发思考,推进我国各级各类人才建设事业迅速成长发展。
本书系统介绍了碳14测年的原理与方法,加速器质谱的原理及其用于碳14测年的测量本底、分馏效应和测量方法,测年样品的前处理与化学制备,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的测量误差、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系列样品碳14年龄校正的贝叶斯方法及其模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夏代、商代和西周十几个重要遗址的加速器质谱碳14年代测定,以及殷墟甲骨的加速器质谱碳14年代测定。本书还对碳14年代测定数据的可靠性、使用贝叶斯方法进行系列样品年代校正中先验条件及各种因素对校正结果的影响、从加速器质谱碳14年代测定结果看夏商西周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