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考古专家刘斌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良渚遗址在哪里,良渚文化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著名的良渚玉器,五千年前的繁华都市良渚古城,良渚文化最后去哪里了等与良渚考古相关的科普内容。
本书围绕朝鲜对明及清的使行活动以及其所反映出的明-朝、清-朝关系展开,通过详细考察一系列朝鲜使行人员留下的燕行录,全面介绍使行中涉及的国家关系、人员交往、精神内涵等内容,对深入研究中朝宗藩体制及使行具有积极意义。全书分为十四章,论述燕行使行使中国途中所遇所见、燕行使使团的人员构成(侧重其中的下层民众)、行使途中的歌舞表演和文化娱乐行动、使途中的游览活动与精神追求、使团的居住地点和接待事项、他们对北京郊区西山园林的描写、两国之间艺术品的流通与艺术鉴赏、货币在两国间的流通及与使团的关系等等
本书作者以史铁生的挚友、知青、女性等多重身份,真情回顾了史铁生多舛而又昂扬的一生,深刻展现了史铁生人格的光辉与不屈的精神。史铁生的文字触动着人的灵魂,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去探索生命更深层的意义。相信每一位读到史铁生故事的人,都能得到心灵的洗礼与共鸣。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是一本反映辛亥年保界救亡运动的作品。1911年,英国侵占云南片马,法军陈兵中国云南边境,沙俄借修订《伊犁条约》及附约之际,企图攫取新疆、蒙古等地的多种权利。传说列强在巴黎集议,计划瓜分中国,仅留河南、陕西作为中国土地。在边疆和民族双重危机进一步加剧的情势下,当时的政界、商界、学界、华侨、留学生等群体掀起了保界、拒约与爱国救亡运动,并迅速影响全国,成为保路运动的前奏;而在舆论准备、社会组织、发展商团等民间武装等方面,为辛亥革命做了准备。本书广泛收集中日两国的资
《孤独之旅-约瑟夫·洛克中国西部的探险经历》是一本以约瑟夫·洛克在中国西部27年的探险经历为主题的书籍,详细讲述了他在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探险历程以及对纳西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约瑟夫·洛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加入美国国籍。1922年,他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开始为美国农业部采集植物标本,并对中国西部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探索。
在探险过程中,洛克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如土匪的骚扰、军阀的混战、恶劣的自然环境等
沙白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年100岁。其诗集《独享寂寞》获中国诗歌学会首届“艾青诗歌奖”。诗集《大江东去》获首届江苏文学创作奖,《沙白抒情短诗选》《八十初度》分获第一届(2000年)、第三届紫金山文学奖(2008年)奖。本书约27万字,对沙白先生迄今为止整整80年的创作生涯,进行了全方位的生动描述,力图呈现沙白诗歌与生平的相得益彰,诗歌品位与高尚人格的交相辉映,思想性、文学性、史料性与可读性的多频共振,既为中国诗歌史平添一道风景,也为一生追求阳光与诗歌美学的沙白先生画
本书是一本有关考古学的经典畅销书,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C.W.策拉姆追寻着学者和冒险家的足迹,从欧洲来到中东,又转至中美洲,带领人们进入一个个考古学传奇:施里曼发现特洛伊、卡特开启图坦卡蒙传奇般的墓室、科尔德维挖出巴比伦城、汤普森潜水寻找玛雅宝藏,商博良破译埃及象形文字……读者们宛如身临其境,亲历这些湮没已久的世界被揭开神秘面纱的过程。《神祇、陵墓与学者》首次出版于1949年。迈入21世纪以后,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德国罗沃尔特出版社对该书进行了彻底修订,补录考古学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史学者编写的丛书《中国文明的历史》中的第七册,由成吉思汗的诞生开始讲起,介绍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再到蒙古帝国征服欧亚大陆的整个过程。之后主要讲述了蒙古帝国向元朝的转变、元朝的兴亡,以及其经济、社会 和外交情况等,其中对忽必烈两次 东征日本有较详细介绍。
本书展现了曾国藩最后二十年的夹缝人生和晚清大变局的转折关头。短短二十年里,曾国藩由丁忧侍郎先后擢升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大学士。与此殊荣相伴的却是常人难以背负的如山压力和难以承受的生死煎熬。这期间,曾国藩主动或被动与死亡擦肩的瞬间不下五次,看似权力极大的督帅却不得不挣扎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一次次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到底是什么一再将他逼入生死绝境,又是什么让他死而不亡?这正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诚如作者所说,这既是个人境遇所逼,也是时代潮流所迫。担任总督之前,曾国藩率孤军迎敌
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古今中外大家为对象,着重撷取与体现其思想精要。丛书作者皆为各领域学术前沿学者,他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短短十余万字,清晰简练阐述中外大家生平、思想,让读者快速读懂大家。丛书内容编排、装帧设计到纸张选择、印刷力争精益求精,成就视觉欣赏与阅读体验于一体的大众读物。
本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元初朝廷重臣、政治家、文学家耶律楚材的传奇人生。他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窝阔台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其间,提倡以儒家思想治国,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建立赋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