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2012年以来盘龙城遗址的环境考古工作,主要包括陆地考古勘探、水下考古勘探与试掘、湖泊地形测绘、湖泊钻孔植物遗存分析、典型剖面沉积物分析;在对环境考古采集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盘龙城遗址的地貌形态、河湖分布与生态环境;最终对商文化时期盘龙城的聚落景观进行了复原,进而对同时期盘龙城周边聚落的空间分布和层级进行了讨论。
本书梳理了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玉器、绿松石器以及石器材料。通过对以往出版以及未披露的资料进行整合,对盘龙城遗址过往所发现的三类器物进行报道。此外,本书还对以往存在问题的资料进行了补正,主要包括玉器以及石器 的材质方面。最后,运用光谱、元素、矿相等多种分析方式,在物料的产源方 面进行探索,进而阐释盘龙城先民在矿物资源利用中的策略。
盘龙城青铜器的类别和数量、品质和等级在早商时期都具有代表性。本书梳理了盘龙城遗址历年出土的青铜器材料,探讨了盘龙城青铜器类型及其演变、分期与年代。在制作技术层面,讨论了青铜器成形技术、铸接技术、辅助技术 并总结了技术特性。在装饰艺术上,讨论了纹饰的类别与布局、纹饰的制作以 及装饰的演进。在成分与结构上,讨论了冶金遗存、合金工艺、青铜生产和物 料产源。最后总结了盘龙城青铜器所代表的早商青铜器的一般特征,以及所反 映的早商社会礼仪和社会景观。
本报告是三峡库区重庆涪陵石沱遗址1998~2001年度的考古发掘专题报告。遗址发现有商周、六朝、隋代、宋元和明清五个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包括灰坑、灰沟、墓葬、窑址、房址等,出土有陶器、瓷器、石器等大量遗物,为三峡库区不同时代考古学文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青年考古学家》(第3辑)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在全院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编纂的学术年刊,收录青年学子的习作共计16篇,内容涵盖学理学史、考古研究、遗产研究、读书札记等方面。《青年考古学家(第3辑)》秉承严谨求实之学风,弘扬探索求真之精神,以期为业内学子提供一个发布新思路、开展学术交流的学术平台。
汪应洛院士是举世公认的著名教育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创建了中国管理工程学科和管理学门类,重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培养了中国大陆(内地)第一位管理工程博士。在国内最早开办培养既具有工程知识又有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的工业工程双学位,最早开办国内MBA、EMBA教育。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科评审组组长、长江三峡工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专家组专家,汪应洛院士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管理学科建设和西安交通大学管
这是一本引自德国的关于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传记图画书。主要内容是:玛丽·居里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知名的女科学家。在她的家乡,女孩子是不能上大学的,于是她便来到巴黎求学。她把名字改成法式的“玛丽”,后来与法国人皮埃尔·居里结婚,成为“居里夫人”。她从事科学研究,发现了两个不为人知的新元素:钋和镭,还将它们的特性定名为“放射性”。她一生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研发“居里疗法,推动医学进步,造福人类。故事启发读者:阅读传记,感受榜样的力量,发现自己的热爱,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成长志气。
本书整理了汉娜·阿伦特的数次访谈,并收录了她与雅斯贝尔斯夫妇的通信节选。阿伦特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她的哲学洞见与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启发了无数读者。阿伦特在这些访谈与书信中剖析了她的人生和作品、思考动因和哲学主题。“我想理解”是阿伦特一生的信条,她想理解自我,理解世界,理解生命的意义。而本书汇集的访谈与书信则提供了理解阿伦特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了她的坦率与智慧,让读者得以见证她亲历的历史事件,分享她的喜怒哀乐。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以及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为大众所写的一本历史科普读物。作者从“宦官”“外戚”“黄巾”和“后汉的地理”等方面写起,还原史实真相,对董卓的扰乱朝纲、曹操的崛起、司马氏的兴盛衰亡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还为一些被文学丑化的人物“辩诬平反”。语言通俗生动,既纠正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偏差,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而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中,宁波与日本关系最为亲密。宁波与日本交往1200多年,漫步于宁波市内,到处可触摸到中日交流的历史痕迹,犹如享受一场1200年的睦邻友好盛宴。如今,许多日本文化中仍闪烁着古代宁波的影子。本书是“宁波与海洋文明”书系中的一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再现曾经发生在宁波的历史故事,再现宁波与日本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揭示那些史料和文物背后的真相。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