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曾将冯友兰和冯天瑜两位先生一起评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出版以来,已发行数百万册;现在推出冯天瑜《中国文化简史》,为读者提供一部中国文化普及的代表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而弥新。本书立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以专门史的体例、新时代的理论、大手笔的文字,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深层次揭示中国一万年文化的特质,使读者达到对中国文化融会贯通的理解和全景式把握。本书全景展现中国文化的星光闪耀之时,勾勒出中国文化辉煌灿烂的恢弘历
本书立足于中国文化多样的复合传统和当代实践的基础之上,对民族文学学术史进行梳理,并总结其研究范式的更迭,讨论民族性的嬗变,进而确立民族文学研究方法、立场和观念的中国话语: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共同体意识。全书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总结和命题提炼,第二部分为文学史梳理及专题讨论,第三部分为族别文学现象与个案的具体研究,集中于揭示多样性的民族文学表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核心观点推进并丰富了由“文学共和”所衍生出来的族群性、地方性与集体性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协商共识,为讲述完整、全面
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古今中外大家为对象,着重撷取与体现其思想精要。丛书作者皆为各领域学术前沿学者,他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短短十余万字,清晰简练阐述中外大家生平、思想,让读者快速读懂大家。丛书内容编排、装帧设计到纸张选择、印刷力争精益求精,成就视觉欣赏与阅读体验于一体的大众读物。
本书展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爱国主义战士康帕内拉壮烈而又伟大的一生,讲述了他因发表反宗教著作、反对西班牙侵略者被禁狱中二十多年所遭受的非人待遇。重点分析阐述了他在狱中写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与谢安、孙绰等雅集兰亭,以一阙《兰亭序》绝唱千古,堪称魏晋风流典范。本书不仅详呈其博采众长、诸体兼精的书法魅力,及其与书法相伴的一生,同时揭示了王羲
本书以钱乘旦教授开设的颇受北大学生欢迎的“大国崛起”课程为蓝本,讲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美国等九个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本书讲大国崛起不仅讲基本故事,讲一些有趣的情况,更着力于将大国问题、大国兴衰的问题讲清楚,寻找普遍规律和共性。跟随钱教授的讲述,读者能够明白:所谓“世界大国”是什么?这个现象何以出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上,“世界大国”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一些国家崛起、另一些国家衰落,大国兴衰的机制是什么?
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孙中山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急速递进的变革过程。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革命后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而民国初年社会的混乱政局是封建王朝崩塌后的回澜,社会危机中又孕育了新的历史转机……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本书从人物、团体机构、重要事件等方面剖析了影响辛亥革命前后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发展进
这是一本引自德国的关于科学家居里夫人的传记图画书。主要内容是:玛丽·居里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知名的女科学家。在她的家乡,女孩子是不能上大学的,于是她便来到巴黎求学。她把名字改成法式的“玛丽”,后来与法国人皮埃尔·居里结婚,成为“居里夫人”。她从事科学研究,发现了两个不为人知的新元素:钋和镭,还将它们的特性定名为“放射性”。她一生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研发“居里疗法,推动医学进步,造福人类。故事启发读者:阅读传记,感受榜样的力量,发现自己的热爱,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成长志气。
本书整理了汉娜·阿伦特的数次访谈,并收录了她与雅斯贝尔斯夫妇的通信节选。阿伦特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她的哲学洞见与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启发了无数读者。阿伦特在这些访谈与书信中剖析了她的人生和作品、思考动因和哲学主题。“我想理解”是阿伦特一生的信条,她想理解自我,理解世界,理解生命的意义。而本书汇集的访谈与书信则提供了理解阿伦特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了她的坦率与智慧,让读者得以见证她亲历的历史事件,分享她的喜怒哀乐。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以及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为大众所写的一本历史科普读物。作者从“宦官”“外戚”“黄巾”和“后汉的地理”等方面写起,还原史实真相,对董卓的扰乱朝纲、曹操的崛起、司马氏的兴盛衰亡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还为一些被文学丑化的人物“辩诬平反”。语言通俗生动,既纠正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偏差,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陈旭麓先生曾言:辛亥革命后的山重水复是五四运动兴起的背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后有国共合作,而后有五卅运动,而后有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它的伟大意义将这样历史地表达出来。
这段话是本书的思考缘起,提供了理解五四运动的钥匙。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北京中心主义和革命消解主义,从地方视野出发,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延续的机制;中心对各地方强度有别,路径多样的影响和地方人士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