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要开端,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开展调查发掘,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本书依托70年来长江、黄河流域各地考古发掘出土、具有石家河风格影响的玉器,配合以相关玉文化阐释研究文章,从玉器视角呈现新石器文化脉络中的石家河元素。
本书是国内礼制考古的第一本教材,在内容上分为“礼制文明概观”“都城礼制”“丧葬礼制”“器以藏礼”四部分,囊括礼制考古学最重要的内容。其中,“礼制文明概观”主要从宏观视角论述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发展演变;“都城礼制”主要以先秦秦汉时期的都城及礼制建筑为个案,探讨不同时空都城与建筑所体现的礼制文化;“丧葬礼制”既有从个案出发探讨墓葬、陵园丧葬制度者,也有从考古材料出发探讨三礼文献相关内容者;“器以藏礼”多从先秦秦汉时期礼乐器的角度出发,探讨这 一时期礼制变革与不同功能器物的情况。
姚熹院士是我国高性能铁电材料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他创立的“微畴-宏畴转变”理论,引领了国际电介质材料研究的热潮和发展。他推动了铁电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了一系列新的电子功能材料,解决了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在功能材料领域的诸多“卡脖子”难题,促进了我国电子陶瓷技术的更新换代。姚熹院士创建了亚洲铁电学会和亚洲电子陶瓷协会,并在亚洲各国和地区轮流召开亚洲铁电会议及亚洲电子陶瓷会议,是世界公认的这一科学领域的权威者。姚熹院士忠诚于教育事业,培养博士研究生100多人,桃李满天下。 本书通
赴他国开展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对于推动考古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跨国考古也已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本书以文明交往为着眼点,对19世纪中期以来亚洲地区跨国考古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期研究,包括对他国来华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及我国学者赴国外开展考古工作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从时空上阐明亚洲地区跨国考古的整体面貌、时代特征、成就与不足以及最新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本书通过对西方中心文明理论的回顾和反思,结合文明交往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趋势,对跨国考古推动文明交往的发生机制展开深入讨论,并对今
本书介绍了《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实施十周年以来北京地区以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考古为主的地下文物保护成果。其中第一部分回顾了该法规的出台背景、经过及影响,第二至五部分介绍了十年来北京市考 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开展的基本建设考古、科技考古 和文物保护、公众考古和主要研究成果情况。
本书重点介绍"秦风汉韵盛世长安"展览的154件精品文物,通过对文物本身的时代、质地、尺寸、出土单位、形制特征、其他相关信息、著录等的客观陈述,给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文物信息及其所反映的秦汉长安的社会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面对制约城乡融合发展和多镇统筹发展的瓶颈问题,本书以“镇村共生单元”为切入点,系统研究县域镇村空间格局优化的理论和技术方法。通过单元划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县域内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镇村空间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镇村共生单元,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并从等级体系、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设施配套等四个方面提出镇村空间格局优化方法,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
在康乾盛世的光环下,雍正王朝变得暗淡无光,雍正本人也呈现出冲突、复杂、混乱的个人风格和政治面貌。他的王朝的历史价值、政治制度的合理性、王位继承的合法性、个人的性情嗜好、死亡原因等,都充满了彼此对立的评价,缠绕着诸多疑问。历史的真相,我们可以探究,而雍正本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却无从知晓。 坊间翻案之作或野史传奇,已经太多,而本书毋宁引领你亲临历史的现场,用史景迁式的历史著述风格,再现雍正“朕这样汉子、这样皇帝”的心理图景。打开书,雍正就鲜活地站在我们的面前。
李治驾崩后,武媚娘为了登上皇位对亲儿子下死手,终于在李家子孙所剩无几之时,她得以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公认的的女皇帝。称帝后的武曌发生逐渐弃用酷吏,启用德才兼备的大臣,社会上升趋势明显。身为女皇帝的武瞾也想像男皇帝一样有个庞大的后宫,怀义和尚、张昌宗、张易之等帅小伙走进她的生活,也成了她执政生活中的败笔。
本书作者徐思众为我国珠心算教育专家,20世纪90年代因其精湛的专业教学和研究能力受到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接见,后被马来西亚政府礼聘为国家珠心算教育顾问,他和马尔蒂尔因此结缘,相识相知近30载。全书共分为9个篇章,具体内容为:第1章回忆了“我”结缘马哈蒂尔的起因及二人第一次见面的细节;第2章讲述了“我”如何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珠心算打动了马哈蒂尔;第3章介绍了马哈蒂尔的爱好和家国情怀;第4章讲述了马哈蒂尔的超前思维和做事风格,以及其对华友好行为;第5章通过讲述马哈蒂尔第一任退休期间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