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比上述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方式,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无效陪伴及其危害,什么是有效陪伴以及如何有效陪伴,结构简单,逻辑清晰。 作者还大量引用自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实践案例,并提供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操性,更适合普通读者和家庭作为教育参考书。 本书为父母和孩子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相处之道,是一部系统指导父母改变教育方式的革命性著作。
《不畏将来》是一位中年父亲的教育手记,也是一位北大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实践的真实记录。书中可看到一位奔波于南北之间的“陪读家长”的心路历程、一位中年父亲对女儿的深情告白、一位十分接地气的作家真挚而干净的文字。书中有实操案例、经验教训,堪称一本给家长的指南书,一味给困惑家长的“醒脑丸”。书中可觅温暖的时间表、爱的路线图、共同成长的任务书。这是一本有态度的书,作者说的是掏心窝子的真话;这是一本有力量的书,告诉家长如何发挥引导力、关怀力、包容力和托举力。
本书根据ASD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认知风格开发了社交情绪课程,课程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旨在教授学生识别和表达基本情绪、推测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及想法、分析与解决与情绪相关的问题以及如何管理基本的情绪。
近年来,如何通过绩效评价来提高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绩效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以Q大学为例,对当前地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与绩效评价情况进行实证调研,发现地方高校资源配置不重视绩效,对资源配置绩效评价存在机制缺失和激励不足等问题。研究从两种逻辑起点进行分析,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第四代评价理论关照下,建构以“绩效”和“多元共建”为核心要素的地方高校内部教育资源内部配置绩效评价的二维理论分析框架,既要追求资源配置绩效,又要追求多元共建评价模式,使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两种力量在地方高校内部场域达
本书共分三编,第一编,我国教育评价范式的转换;第二编,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创新;第三编,我国教育评价文化的培育。社会变迁遵循器物、制度到文化的演进规律,教育评价改革也必须遵循范式转换、制度创新及文化培育的客观规律,这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顺利进行的必经之路。全书立足新时代的教育评价改革研究,梳理我国教育评价的范式转换、制度创新及文化培育的各自发展历程,分析研究各自的发展现状和新时代要求,总结提炼基本规律,从范式、制度、文化三个层面为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的整体推进,提供理论、政策和实践操作方面的
本研究以省部分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正负面案例比较的跨案例分析(cross-case analysis)与正负面案例转换的案例内分析(within-case analysis)相结合的研究设计,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等方法收集经验数据,探析高职校企合作育人四种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在人力资产专用性和网络规模相互作用下,高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呈现的是动态转化而非单一静态的特征;其二,从小规模松散关联型合作走向大规模紧密关联型合作,是提升高职校企合作育人成
本研究基于历史的视角,从1897年近代中国师范教育初创到今天,对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制度整体进行宏观考察。通过对以学制为主要调整依据的师范教育制度的整体把握,总览百余年来师范教育制度嬗变的历程。与此同时,根据教育制度基本组成要素分类,对师范教育政策、师范教育课程、教师培养模式以及教师资格制度这4个基本组成部分进行了深层次的微观内容梳理、特点分析,归纳出在这四个主要方面的变迁路径。在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即在师范教育制度生成的过程中,既包含着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外生性因素的不断变化所带来的演
本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中国近代国立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师晋升制度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本书分阶段梳理了近代国立大学教师晋升制度产生的渊源与嬗变轨迹;揭示其制度设计,寻绎其实施环境与运行机理,总结其进步性与局限性。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宏观概览与微观透视、静态剖析与动态追踪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对大学教师晋升制度进行专题研究,即在系统阐述大学教师晋升制度的运行轨迹和微观透视大学教师晋升制度案例的基础上,考察大学教师晋升制度产生的动
在 5G 技术赋能新媒体的驱动下,社会大众获得了更加便捷的发声渠道,其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 5G 技术引发的媒介环境的变革,给社会大众提供了参与和交流体育热点事件的渠道。本书运用文献研读、文本分析、过程—事件分析、大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5G网络时代背景下,对体育网络情绪传播的时代特质、生成机理、演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归因进行了探析,旨在探寻出切实可行的本土化体育网络情绪引导路径,进而推进体育热点事件健康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和网络强国双重国家重要目标的实现。
本书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考察1928年到1937年北平高等教育机构中大学生群体的日常活动与社会形象。一方面,在这一时期北平的城市空间和大学场域内,学生们在日常生活、知识接受、社会实践等领域,通过行动和话语参与城市生活和大学生活;另一方面,不同的高校环境、知识分子观念、社会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行动与群体形象。本书经由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城市和校园文化实践这一微观层面的考察,从较为真切的角度去观察现代中国青年学子在新旧交织的时代,在多重社会关系的影响之下,寻找和建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