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顺治去世,康熙继位,清朝面临国家统一、统治巩固等诸多问题。康熙亲政后,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改变了鳌拜专擅的局面,向汉人精英让步,拉拢汉人才俊,消弭明遗民的反清情绪。同时,取得了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到1684年,清朝统治已合法化,战胜了意识形态与军事上的对手。康熙控制满汉官员,中学、西学均为己所用,成就非凡。这一切都为18世纪中国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本书大致以西汉王朝汉武帝的人生经历为主线, 再现了从汉武帝出生到晚年的政治生涯, 文治武功。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群星闪耀、文化强势崛起、社会朝气蓬勃的古代中国的历史画卷。作者的史学功底深厚, 采用史料不仅考证严谨, 而且丰富详实, 旁征博引, 左右逢源, 文笔通俗流畅, 深入浅出, 特别适合大众阅读, 对提升国民历史文化素养, 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之一种。作者在研读《汉书》的基础上,站在新的立场和角度,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讲述西汉历史故事。对一些流传不够完整的故事,根据史料记载,增添了新的内容。书中一篇篇简明扼要的故事,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连贯、脉络清晰,能引导读者快速了解历史进程、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该书语言简练,通俗易懂,适合大众人群,特别是中学生。基本特点是:忠于原著,丰富史料;以史为鉴,启迪人生。作者撰写的每一篇历史故事,都有正史依据,非虚构,只是在语言和细节方面做些加工,以增强可读
《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是《中华读书报》著名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多位女性作家的访谈记录,受访作家包括宗璞、贺捷生、凌力、叶文玲、陈祖芬、霍达、叶广芩、张抗抗、毕淑敏、王安忆、蒋韵、赵玫、徐小斌、马丽华、残雪、范小青、王旭烽、池莉、铁凝、林白、陈染、迟子建、叶弥、尹学芸、徐坤、葛水平、邵丽、魏微、乔叶、鲁敏等30位著名女作家。其中有13位获得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有9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书从创作、生活和女性等角度透视中国女性作家与文学界,为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专访中所涉及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以研究明史尤其是明朝政治史著称,他对皇权、绅权和相权的研究超越同时代人,思想深刻,观点卓越,其代表性论文《论皇权》《论绅权》《胡惟庸党案考》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为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政治运作提供了门径和方法。另外,他关于海瑞罢官的研究,关于相权与皇权冲突的阐述,成为现象级事件。本书收录吴晗相关文章20多篇,作者文风清新活泼,考证严谨,集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政治的好读物,值得历史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本书为《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之一种。作者依据《清史稿》和《清实录》的记载,站在新的立场和角度,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讲述清朝故事。对一些流传不够完整的故事,根据史料记载,增添了新的内容。书中一篇篇简明扼要的故事,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连贯、脉络清晰,能引导读者快速了解历史进程、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该书语言简练,通俗易懂,适合大众人群,特别是中学生。基本特点是:忠于原著,丰富史料;以史为鉴,启迪人生。作者撰写的每一篇历史故事,都有正史依据,非虚构,只是在语言和细节方面做些加工,以增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开风气之先的学者,胡适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看法以及“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发展。本书汇编了胡适主要史学论文,如《研究国故的方法》《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治学方法》《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看法》,可以看到胡适将中国历史置于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流背景下,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和观点;可以看到胡适在严密考据的前提下,同时作为一个思想家所闪耀的智慧的光芒。他的观点成就了他自己,不仅惠及史林,也惠及百年来亿万中国人。
本书为《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之一种。作者依据《明史》的记载,站在新的立场和角度,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讲述明朝故事。对一些流传不够完整的故事,根据史料记载,增添了新的内容。书中一篇篇简明扼要的故事,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连贯、脉络清晰,能引导读者快速了解历史进程、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该书语言简练,通俗易懂,适合大众人群,特别是中学生。基本特点是:忠于原著,丰富史料;以史为鉴,启迪人生。作者撰写的每一篇历史故事,都有正史依据,非虚构,只是在语言和细节方面做些加工,以增强可读性。同时
范文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历史的实际相结合,深刻地阐发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分期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中国通史简编》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国历史,成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本书收录的是范文澜的重要史学论文和短论,涉及中国历史分期、历史哲学、历史研究等方面,作者高屋建瓴,实事求是,既发挥深厚的国学功底,又富于理论勇气,是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现代发展不可绕过的环节,也是继承马克思主义史学需要认真研究和学习
在现代史学发展过程中,陈寅恪以个人独特的方法拓展了史学研究的疆域。特点有三:一、以象征性证据,包括典故、文本写作机制和不言自明的行为方式,推论和还原历史现场;二、强调“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重建古人面对各种情境时种种可能的做法以及表达的意向,“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三、根据自己对现实的真切感受,在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赋予现实情感,“在史中求史识”。本书收入陈寅恪专著以外的主要史学论文和短文,可以领略陈寅恪瑰丽的历史想象力,一窥陈寅恪历史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