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文史札记,共一册十章。内容为历史名人佚事及趣闻、历史上典章制度之变迁、古代宫廷及民间风俗、古代名人琴棋书画及辞章佚事等。对诸多今人熟谙的历史人物以野史笔记所载证之于正史的方法,还原其真实而鲜活的身形。对今人尊崇或贬抑的的历史名人以介绍其生活琐事的方法而求达到宣扬正能量的目的。对一些历史名人的大事件根据野史资料予以求证史实。本书作者种道群,国学功底深厚,其在本书对历史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重要事件、文史典籍的研究,对广大读者了解历史,把握真相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18世纪,英国贵族子女在走上社交场前,会与他们的家庭教师共同前往意大利学习古典文学作为教育的最后一环这就是壮游(Grand Tour)的热潮。这不仅是贵族的习俗,更在后期被制度化,游学的出发地和目的地每次都相同。这种行为有人称赞、有人讽刺,当法国大革命爆发,大游学被迫中断,这些贵族子女转而在英国国内的湖区之间旅行。他们拿着旅游指南,通过欣赏风景来磨练自己的审美意识。马车的普及导致了徒步旅行的热潮,人们被鼓励 自己走路,加深他们的诗意想象,而旅行游记的出现让平民对旅行更加憧憬。旧封建主义在旅
《隋唐王朝兴亡史》是一部深入探讨隋唐两朝历史变迁的著作。该书详尽地展现了隋唐至五代近四百年间王朝的治乱兴衰,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展示了政治斗争、个人野心和民众反抗等诸多因素对历史的推动。该书由中国古代史史学泰斗吴宗国教授主编,并携刘后滨等诸位弟子撰稿编写各章。诸位撰稿人以深厚的学术功力,生动细腻地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
本书从城市建筑、历史文献、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角度对唐长安城进行解读,图文并茂,主要叙述记录唐长安城人居生活的主体—坊,整体结构继承传统志书体例而有所创新,主要内容共分为坊名释义、古今地址对照、历史考证、坊中诗文等部分。除此之外,在各坊中又选录了相对应的部分出土或传世文物和碑刻拓片的图像,将《旧唐书》《新唐书》中涉及各坊史料进行了全面整理,对历代长安图存佚情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力图使大众通过本书对唐长安城有直观深入的了解,使这座旷世名都更加立体、细致、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以多样呈现方式填补
本书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2期。主要收集考古学理论方法、文物研究等的相关学术论文。本期的主要内容包括考古学视角下城四家子城址变迁、唐关中地区夫妻合葬墓中的合葬行为考察、邓县学庄画像砖墓乐舞画像砖考释、泽潞地区隋唐五代墓志盖摭议等内容,涉及城址、墓葬、建筑、瓷器等相关研究。
《东方考古》是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山东大学博物馆联合编辑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本丛书内容以中国及东亚地区的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研究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第23集收录了16篇研究论文、4篇发掘报告,内容涉及考古纪事、史前到历史时期的聚落与社会考古、生业与手工业考古、科技考古与美术考古等内容。
《东观汉记》是一部以纪传体撰写东汉一代历史的鸿篇巨著,由东汉刘珍、蔡邕等几代史学家相继修撰而成,记载自光武帝至灵帝一百三十余年史事。 《东观汉记》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当代史,此后诸家东汉史书多取材于此。《东观汉记》在汉末六朝时代极受重视,曾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后来逐渐散佚,元代即已不存,直至清代,有姚之骃辑本八卷和四库全书馆臣辑本二十四卷。 《东观汉记校注》是吴树平先生利用古代类书、史书古注等多种文献重新辑佚、校注而成。全书分为二十二卷,其中纪三卷、表一卷、志一卷、传十五卷
“海上遗珍”系列继《武康路》《衡山路》《复兴路》之后,隆重推出《永嘉路》。永嘉路,跨上海市徐汇区和黄浦区,东起瑞金二路,西至衡山路,全长2000多米。永嘉路为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于1920年辟筑,以法国邮船公司职员西爱咸斯的名字命名为西爱咸斯路,1943年改名永嘉路。永嘉路上名人故居众多,比如171号的田汉寓所,383号的孔祥熙旧居,387-389号比利时商人路易士的寓所后(后为荣智勋的住宅),321号的张澜寓所,501号的宋子文公馆,511-579的西爱咸斯花园,590号上海纺织大王吴昆
本书以《邂逅清朝的杂合空间》《文化挪用的框架:现代早期欧洲和中国陈列的异域艺术品拉斯康》《邂逅西洋锦:18世纪清朝的欧洲丝绸》《亨利·贝尔坦和18世纪晚期中法图画贸易》《植物之旅:中国帝苑与海西花草》《19世纪广州园林与中外植物贸易》等十余篇论文,讨论了视觉文化框架下,中国与欧洲在18世纪与19世纪初期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