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城市建筑、历史文献、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角度对唐长安城进行解读,图文并茂,主要叙述记录唐长安城人居生活的主体—坊,整体结构继承传统志书体例而有所创新,主要内容共分为坊名释义、古今地址对照、历史考证、坊中诗文等部分。除此之外,在各坊中又选录了相对应的部分出土或传世文物和碑刻拓片的图像,将《旧唐书》《新唐书》中涉及各坊史料进行了全面整理,对历代长安图存佚情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力图使大众通过本书对唐长安城有直观深入的了解,使这座旷世名都更加立体、细致、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以多样呈现方式填补
本书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2期。主要收集考古学理论方法、文物研究等的相关学术论文。本期的主要内容包括考古学视角下城四家子城址变迁、唐关中地区夫妻合葬墓中的合葬行为考察、邓县学庄画像砖墓乐舞画像砖考释、泽潞地区隋唐五代墓志盖摭议等内容,涉及城址、墓葬、建筑、瓷器等相关研究。
《东方考古》是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山东大学博物馆联合编辑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本丛书内容以中国及东亚地区的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研究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第23集收录了16篇研究论文、4篇发掘报告,内容涉及考古纪事、史前到历史时期的聚落与社会考古、生业与手工业考古、科技考古与美术考古等内容。
《东观汉记》是一部以纪传体撰写东汉一代历史的鸿篇巨著,由东汉刘珍、蔡邕等几代史学家相继修撰而成,记载自光武帝至灵帝一百三十余年史事。 《东观汉记》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当代史,此后诸家东汉史书多取材于此。《东观汉记》在汉末六朝时代极受重视,曾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后来逐渐散佚,元代即已不存,直至清代,有姚之骃辑本八卷和四库全书馆臣辑本二十四卷。 《东观汉记校注》是吴树平先生利用古代类书、史书古注等多种文献重新辑佚、校注而成。全书分为二十二卷,其中纪三卷、表一卷、志一卷、传十五卷
“海上遗珍”系列继《武康路》《衡山路》《复兴路》之后,隆重推出《永嘉路》。永嘉路,跨上海市徐汇区和黄浦区,东起瑞金二路,西至衡山路,全长2000多米。永嘉路为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于1920年辟筑,以法国邮船公司职员西爱咸斯的名字命名为西爱咸斯路,1943年改名永嘉路。永嘉路上名人故居众多,比如171号的田汉寓所,383号的孔祥熙旧居,387-389号比利时商人路易士的寓所后(后为荣智勋的住宅),321号的张澜寓所,501号的宋子文公馆,511-579的西爱咸斯花园,590号上海纺织大王吴昆
本书以《邂逅清朝的杂合空间》《文化挪用的框架:现代早期欧洲和中国陈列的异域艺术品拉斯康》《邂逅西洋锦:18世纪清朝的欧洲丝绸》《亨利·贝尔坦和18世纪晚期中法图画贸易》《植物之旅:中国帝苑与海西花草》《19世纪广州园林与中外植物贸易》等十余篇论文,讨论了视觉文化框架下,中国与欧洲在18世纪与19世纪初期的相遇。
本书以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为主线,以介绍重要红色文物为主要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革命精神传承多年,革命文物正是反映革命精神的最具体最直观的体现。本书精选百年党史中的重要文物,兼顾重要人物与重要遗址,各配800—1000字的故事,并附文物或历史图片,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再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因百年党史中代表性的红色文物众多,一本书无法囊括,故本书选取的革命文物时间到1949年开国大典
本书分德育理论研究篇、班级管理经验篇、管理个案分析篇、班级组织与设计篇、学生心理沟通篇。收录有为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如何塑造教师的魅力、多彩文化打造精品班级、如何打造优秀班主任团队等文章。
本书主要探讨了在中国文化指导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行为。首先,本书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主要内涵,并从相关理论出发,构造了文化影响企业决策的基本逻辑框架。其次,本书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和实践现状。最后,本书从集体主义文化和社会信任文化入手,基于企业在慈善捐赠和整体社会责任履行的表现,深入探究了文化对于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
本书由以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编审张晓栋著。全书以近代史为坐标,借助王韬的个人生活细节,还原一个生动的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早期社会、文化、生活的真实场域,其中涉及租界的兴起、历史事件的还原、城区的拓展、文化的嬗变、风俗的流转、制度的变迁、洋务的酝酿以及重要人物的聚合星散。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变法派和启蒙思想家。他曾经创办过《时务报》和《汉学堂》,参与过反清运动和洋务运动,出国考察过西方国家,出版过《中国通史》和《中国文化史》,提倡变法自强,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